地窝子里的读书声

地窝子里的读书声

1970年,计划中的各项工作陆续展开。为了给来工地的孩子们尽快安一个家,李培福指示办事组办学校。张自强是组长,办学校自然是分内的事。他粗略调查了一下,竟然有三百多名适龄儿童。李培福态度很坚决,他对张自强说:“这些孩子跟随父母来到景泰川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好好学习。这些孩子,可是我们的未来呢!”

李培福的决定,让一些人很难理解,搞工程就专一搞工程,又搞什么教育?其实,李培福在骨子里对教育就很热衷,原因就是自己小的时候,很少读书。李培福也看出了张自强的担忧和顾虑,他笑呵呵讲开了往事。

李培福当选华池县县长之后,想到自己是一个放羊娃出身的穷汉,老百姓选举他当了县长,一定要好好为人民办事情呀!李培福上任后,首先抓了三件大事,件件都很扎实。其中一件事就是抓文化教育。

革命前的华池,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读书人很少,其中有四个乡一共只有七个识字人。李培福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文化教育的重要,一上任就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指出“这是一项中心工作”。县、区都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创办初小12所,在校学生147名。同时采取办识字组、夜校、冬学等形式,开展社会教育。但是当时很多干部对发展教育认识模糊,工作不积极,群众中也存在女娃娃一念书就成了“公家人”的思想,不愿让子女上学。为此,他于1938年9月给各区教育主任及教员写了一封指示信,强调“学校教育要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扩大数量放在第二位,实行统一教材;在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改变落后方式,采取新办法,实行集体讨论,采用问答式,配合实际例子;在管理方法上反对打骂学生,活跃课外活动”。关于发展社会教育,指示信强调“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配合,彻底取消空架子,消灭文盲”。对冬学准备工作、扩大学生数量、办学经费、加强领导、密切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健全教学干部设置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指示。

李培福还亲自或派人下去帮助和检查指示信的落实。在群众中间展开讨论,提高了认识,各区都建立了冬学和识字组。成绩最好的四个区在十天内建立两处冬学,恢复了一所学校,区乡干部带头送子弟入学,带动了一大片。四区某乡长对教育不重视,李培福还派人去帮助,召开乡长联席会议,指出这一不良倾向后,在十天内这个乡就有了转变,建立了乡长责任教育制度,定期检查教育。白马区教育主任对教育工作不重视,派干部、教员做工作也推不动,李培福就亲自进行了严厉批评,令其改正。对于个别对办教育散布流言蜚语,经教育又不改正的人,就开群众大会,让他们公开检讨,既教育本人,也教育大家。由于领导重视,各级干部努力,华池县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都很快。

李培福对张自强说:“那个时候的条件,可是没办法和现在相比的。但任何工作,只要你能想到了,只要你能认真去做了,就会有好的结果。1938年,华池农村办起识字组230处,学员1441名。到1940年,全县就有学校30所了,其中还有一所女子学校,学生数量和教学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你想想,这个发展有多快?你去做,有什么问题我们再解决。”

张自强找到了李云生。

李云生是1970年9月28日来景电工程报到的“臭老九”,对他的要求是到水利工地上好好劳动,好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争取立功赎罪。诚惶诚恐的李云生来到景电一期工程指挥部政工组报到。政工组张自强组长热情地接待了他。看了他的介绍信说:“我知道你,找个地方住下,先休息两天,走走看看,10月2日上午再谈工作。”

张自强的热情,让李云生忐忑不安,这不该是对待一个立功赎罪的“臭老九”的态度呀?10月2日,他按时到指挥部政工组,同去的还有省建七局二中教师王本仁。没想到,张自强早已经在等待他们的到来,一见面就简单介绍了一下工程形势及工人们大干工程的情况。他说:“这个工程是解决景泰人民吃饭穿衣的大工程,现在全省各地、各单位已有几千职工到工地上来了,他们的劳动干劲很大,虽然条件艰苦,一天三餐几乎都是啃冷馒头,喝咸菜汤,但谁都没有怨言,一心光想的是如何把工程干好。现在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是孩子没有学上,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赶快把学校办起来。你们俩都是教师,来得正好。”

李云生惊讶得不知如何是好,这简直是重用呀,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能轮到两个“老九”的身上?

张自强扭过脸,看着李云生:“你原来还担任过中小学的领导工作,你们俩明天就到条山去,在条山赶快把学校办起来,越快越好,条山那里我已经做了安排。”

张自强说完后,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的王本仁插了一句:“我不想当‘臭老九’了,我想到工地参加劳动,接受……”

但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张组长堵了回去:“你们不要再说了,你们的心情我知道,想劳动,这就是最好的劳动。工地上的这些孩子,就交给你们了。”

10月3日,李云生和王本仁来到条山,和两个老工人挤到八栋房的一个宿舍内。这个房间内只能放四张床,其余的东西只好放在床下。

10月4日,张自强和军代表一起到八栋房办事,他站在房子外面,介绍了条山基地的发展规划,从条山火车站,到脚下的这片地方,哪里是指挥部机关,哪里是哪个连队的基地,哪里是家属区。最后他指着面前的荒滩说:“你们的学校就建在这里。你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学校办起来,把职工子女收回来,有什么困难,找各连队领导联系。”

张自强走后,李云生和王本仁两个“老九”大眼瞪小眼,呆了:学校建在荒沙滩上,还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学校办起来,学生招进来。教室怎么建,由谁建都没有讲,他们就走了?

戴罪之身,哪敢问那么多的为什么?但是,被信任毕竟是一种力量,李云生和王本仁不敢有多的犹豫,用了几天的时间,走访了各个连队和家属住的地窝子,了解了教师和学生的分布情况。当时的条山,除了他们住的八栋房外,几乎没有什么房子。在条山的适龄学生有二百多人,除个别在远处的农村就学外,大部分都在家待着。教师除有八九个在条山外,大多数已经被分散到各连队,在工地上劳动。不过连队领导表示,只要需要,随时都可以调上来。看来,办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存在问题,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房子了。总不能在这片荒滩上开学上课吧?

一天,李云生和王本仁两人在团食堂吃饭时,发现食堂的小库房里放的东西不是太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主动和食堂的炊管人员商量。管理人员听说他们是办学用的,很快就把房子腾了出来。

一间小房子,最多只能放十来张单人课桌,就是两个人共用一张桌子,也才能解决二十人的上课问题,光条山的学生就有二百多人,还有一百多学生分散在芦阳、五佛等地,把房子建起来再招学生,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呀。

至此,李云生总算明白了在交代任务之前,张自强为什么那么详细地介绍工程的情况了。那么大的工程尚且以“三边四自”的办法施工,更何况这个因工程而衍生的学校?这时,他才领教了什么是自力更生,在那用拼命精神干工程的年代,不允许任何人坐享其成。每个人都得自己动手,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他们当然也不例外。

还是王本仁脑子转得快,他向李云生建议:“既然各连队的办公室、家属住房能在地窝子里,我们的教室能不能也挖成地窝子?”

李云生也早有此意,可以说两人是不谋而合了。他话音刚落,李云生马上拍手称赞:“可以!我们挖得大一些,上面的材料用得结实一些,这样就没问题了。”

挖地窝子做教室的建校计划确定下来,李云生和王本仁根据“三边四自”的施工方针,确定了他们办学的指导思想:边上课学习,边劳动建校。他们决定,先招大一点的孩子来上学,以后慢慢从大到小,逐步完善。

1970年10月18日,学校正式开学。十九名六年级的学生到校报名。第一节课就是劳动教育。学生们在家等的时间长了,听说要组织他们上课和劳动,高兴极了。

他们挖的地窝子,不是为了住人,而是供孩子们上学听课的教室。这个地窝子,应该是当时最大的地窝子,长九米,宽五米,地面以上再高出半米来,在高出来的部位,两面有四个小窗,上面再开两个天窗。

开学后,他们安排的是半天上课半天劳动,一间小房子同时可以招收两个班的学生倒班上课。把六年级的学生安排好后,立即又把五年级的二十几名学生也招进学校。随着学生的到校,康明兰、杨善和陈惠琳老师也到校工作。三位女老师负责学生的文化课,李云生和王本仁到外跑材料,带着学生劳动,女同学在家挖坑,男同学在外面拉料。不少材料是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运到学校的。比如,拉椽子,全校师生一起出动,根据自己的体力,有的一人扛一根,有的两人抬一根。最难运的是几根大椽,因考虑到房子的安全,选料时专门选的是又长又粗的硬杂木。拉运时抬不动,就把学校的老师都叫来,拿着撬杠一点一点地撬到架子车上。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欢乐和笑声。这些在家里待了太久的孩子,别提多高兴了。更何况是在给自己修建教室,他们的积极性比工地施工的爸爸妈妈还高。

*建设者的孩子们参加劳动生产。

挖一个一百多方的土坑,在那寒冷的冬天,对这些小学生来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挖出来是相当困难的。刚开始,还好挖,挖到两米深时,小家伙们已经无力将土送到地面上了。只好中间架一块跳板,倒运一次再把土铲到地面,地面上的学生们就用盆子、簸箕再运到远处撒开。

有天下午,天空虽有太阳但天气寒冷,加上刮起了西北风,和的泥很快就冻硬了。刚好水窖又没有水,李云生决定停工让师生们休息一下,可学生们热情高,非干不行。有一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不休息,都在干活呢。我们也不休息。”

师生们顶着寒冷的北风干了起来,一时间,端水的,和泥的,搬砖的,砌墙的,各干各的,奔跑不停,在寒冷的冬天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还真像工地上施工一样。运水的同学用勺把水窖底的水都舀光后,毫不迟疑地跑到自己家用盆子、小桶把水运到工地。有的家长也主动把多余的水给学校提来……

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由于尝到了地窝子教室的甜头,全校师生一鼓作气,在冰封大地的12月又挖了一个地窝子,把二、三年级的学生也招进学校。至此,条山地区的职工子女全部进了学校。随后,在外地的学生也陆续转到学校来,学校也有了校名:指挥部学校。

1971年元旦,李培福等人来学校看望师生,并祝贺半日制学校建成。李培福在地窝子教室进进出出,开心得和孩子们一样。他说:“你们已经上了一节很不错的课了,你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学习的机会,了不起!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建设者,你们也是建设者呀!”

琅琅读书声,在荒原上成了一种独特的声响;地窝子教室,也成了独一无二的创造,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有了学校的孩子们,家长再也不用担心他们了,专心在工地从事建设。

任何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因为需要和发展,围绕工程建设的诸多后勤保障设施建设,一步步艰难进行。

▲职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