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所处的空间
在我们人类的眼里,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缓慢旋转的球体,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它又是渺小的。
宇宙其实是一个真空的环境,什么都没有。在这片真空中,分布着一颗颗发光发热的球体——恒星。之所以叫“恒星”,是因为人们觉得它们是永远静止不动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都在缓慢移动,只不过这种移动不为人们所察觉罢了。不过,对比几十个世纪以前埃及人绘制的星象图,人们会发现现在恒星所处的位置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即便如此,人们也依然习惯用旧有的名字——“恒星”来称呼它们,以此来和行星相区别。这些恒星之间相隔遥远,这就是人们察觉不到其运动的原因。而也正是因为相隔遥远,这些巨大的、发光强烈的星体即使我们用最先进的望远镜来观察,也不过是一些发光的、有明有暗的小点。
在诸多恒星之间,也不完全是真空。如果我们把一台望远镜定格在一颗恒星上,会发现在它的周围飘浮着范围广阔的云雾一般的尘埃。事实上,这些尘埃是那么稀薄,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在诸多恒星中,离我们最近的一颗就是那个看上去像巨大火球一样的太阳。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9 300万英里[1]。太阳看上去和我们肉眼见到的其他恒星很不一样,这是因为其他恒星都没有太阳离我们近—可是9 300万英里依然是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数字。光每秒传播18.6万英里,从太阳出发抵达地球,需要8分钟,而一颗毛瑟步枪弹,如果保持刚出枪口的初速度的话,则需要7年才能来到地球上。其他恒星呢?除了太阳,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有4光年之远,而现在天文学家已知的宇宙最远的恒星,已经在几亿光年以外了。
与地球相比,太阳的体积、蕴含物质数量都极为庞大。做一个比较,如果说太阳是一个直径9英尺的球,那么地球就只是一个直径1英寸的小家伙,两者之间的距离为322码。月亮呢?它只能算是一个离地球30英寸的小黄豆粒。太阳是一个熊熊燃烧的气体星球,它98%的质量都是氢气和氮气,剩余2%才是铁和其他元素。可是从总物质含量来看,它却是地球的30万倍重。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就不难想象宇宙中星体之间空间的广阔和寂寥了。

太阳系行星轨道图
围绕太阳运行的,不仅仅是地球,还有其他行星。这些星球不会发光,之所以明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的缘故。行星都在不断运动。还用刚才的那个比拟,距离9英尺太阳最近的两颗行星是水星和金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是124码和230码。第三位的是地球,比地球更远的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是488码、1 672码、3 767码、6 169码和9 666码。在这些行星之间,还有无数更加细小的颗粒漂浮,它们就是小行星。此外,就是一些气体、尘埃或者彗星之类的。除了这些天体,宇宙之间的虚空还是冰冷而毫无生机的。至于刚才提到的离我们第二近的恒星,在这个比例模型中,离地球有40 000英里远,其他恒星则在几亿和几十亿英里之外呢!
告诉人们以上相关知识的科学是天文学。通过它,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恒星和行星。可是,具体研究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知识,就不再是天文学,而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了。下面再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我们脚下的地球。
地球的直径不足8 000英里,表面粗糙。高耸的部分是山脉,低洼并聚集大量水分的地方是海洋。海洋最深部分大约有5英里。这个数字和地球体积相比,是非常渺小的。包裹着地球的是一层薄薄的大气层,离地面越远,它越不能支持生命的存在。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乘坐热气球或者攀登高山来具体体验。地球表面20英里以上,空气就不复存在了。飞翔的鸟类最多能够飞4英里高,而大部分小型鸟类和昆虫,则不能在这个高度存活,至少它们会失去知觉。载人气球最高能够升到7英里的高度,那已经是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再向高空进发,那就需要一些专用的小型试验飞行器了。
生命存在的范围很狭窄,只有在地面以上4英里、地面以下几百英尺内和海水里才有生命活动。除此以外,我们不知道哪里还有生命。科学家认为在火星或其他行星上会有生命,可那还没有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