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罗、大卫和所罗门
在当时而言,犹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对其都很不利,这导致他们的第一个王扫罗并没有取得比士师更高的成就。不甘平庸的大卫与扫罗进行了多年的明争暗斗,其过程在《撒母耳记》后面部分可以看到。扫罗最终覆亡在了基利波山,他的军队被非利士人弓箭手全部消灭。
“第二天,非利士人巡视战场,发现扫罗和他的儿子死在了军中,于是就割下他的头颅,将之送到非利士人境内各神庙展览,同时将他的盔甲放在亚斯他录庙里,将尸身钉在伯珊的城墙上。”
以上引自《撒母耳记》(上),第三十一章。
公元前990年继承王位的大卫与扫罗相比要出色得多,取得的成就也更大:他臣服于提尔王希兰,受其保护;他与腓尼基人联盟以巩固王位——这是他的儿子所罗门后来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不过,擅长阴谋、暗杀和杀戮的大卫总是给人一种野蛮酋长的印象,而不是一个文明君主的感觉。这从《撒母耳记》(下)中也能看到。
《列王纪》主要记叙的就是所罗门王的故事。这本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所罗门与宗教祭祀之间的斗争经过。
刚即位的时候,所罗门的残暴不亚于他的父亲大卫。现在能发现的所罗门的最后一次谈话记录,就是他布置谋杀扫罗的后人示每。虽然大卫活着的时候曾经发誓不杀示每,但对父亲的誓言,所罗门毫不在乎。此外,他还杀了曾企图谋夺王位的兄弟和他兄弟的党羽。
在所罗门统治期间,以色列人在思想和血统上都趋向于混乱,宗教对百姓的控制力减弱,这就给了所罗门控制宗教的机会。他用自己的心腹撒督取代了敌对的祭司,此外他还指使手下比拿雅刺杀了当时的军中重将约押。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所罗门虽然手段残酷,但他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工作,改造以色列当时的宗教。他延续父亲的政策,继续与提尔王希兰结盟。希兰借助以色列的领土把触手伸到红海岸边,并在那里造船通商。结盟的结果是耶路撒冷空前繁荣起来:成群结队的苦工出现在以色列;所罗门不断派人去希兰统治下的黎巴嫩砍伐柏木,并运回自己国家。
所罗门建造了巨大的宫殿和仅次于宫殿规模的神庙。在此以前,被以色列人视为神圣象征的约柜一直被供奉在一个巨大的帐篷里,并且它会跟随帐篷不断迁移地点,到以色列各地受人祭祀。而这时,它被移到了镶嵌着香柏木的石建神庙里,供奉在大殿上,放在两个用橄榄木雕成的镀金大天使像之间。
类似这样的改革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它只能在宗教势力降到极低水平的时候才能顺利实现。
“所罗门延续父亲大卫的制度,为祭祀指定工作,使其各就其位,人尽其职,一心专注于祈祷上帝;同时他还派守卫看守神庙大门。所罗门对祭祀等人下达的命令,不管是什么内容,他们都必须遵从。”
尽管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再一次确立了对耶和华的崇拜,尽管他宣称自己在即位之初曾与神灵交谈过,但他还是在晚年做出了一些渎神的举动。为了广为传播自己的威名,所罗门娶了许多外族的女子为妻,而为了取悦她们,他又向她们各自民族崇拜的神献祭。这表现出了所罗门非同一般的反复无常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在宗教信仰上并不是那么虔诚。
关于所罗门的故事中,他迎娶法老女儿一事显得非常有趣。故事中牵涉到的法老是一位第二十一王朝的统治者。在阿米诺菲斯三世当政时,埃及的法老可以娶一个巴比伦的公主,但法老的公主却不被允许下嫁给巴比伦的国王。而在他死去的三百年后,所罗门能够以国王的身份迎娶埃及公主,从侧面说明当时埃及已经日趋没落了。不过,埃及很快就在第二十二王朝迎来了复兴。当时的埃及法老示撒趁以色列和犹太分裂的机会,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大肆抢劫。可以说,以色列人的这场劫难,在大卫和所罗门在位时期就已经种下了因果。
非利士人也被示撒击败过。从那时候开始,这个与以色列人征战多年的民族就衰落了。他们甚至用闪米特语代替了自己原有的克里特语。很快,这个民族被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闪米特人所同化。
关于所罗门的事迹,比如他的执政情况,他的阴险狠毒,他的外交策略、建筑成就,他的穷奢极欲导致国势衰败乃至国家分裂等,都有简略但说服力极强的历史记载,可是后世的一些作家却出于各种目的而将其篡改了。我们不想在此分辨《圣经》中故事的真伪,可是其中关于大卫和所罗门的章节,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却绝对值得商榷。这些章节中或者替两人开脱,或者为两人辩护。只有写到离当时作者年代很近、根本无法掩盖的事实时,作者才会粗略地把真实的历史记载下来。可紧接着,就又是对他们的阿谀之辞了。
在影响人心这一方面,文字的力量很多时候都要远大于真正的历史。《圣经》的介绍让后人深信所罗门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智慧的人。不仅是基督教徒,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列王纪》中也记载了所罗门王建筑的宏伟,但事实上与拉美西斯二世、萨尔贡二世或萨丹纳帕路斯那样显赫的法老、帝王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罗门的神庙的内部宽35英尺、长100英尺,当然也有一说是宽达70多英尺、长达200英尺。如果是前者,这也不过就是英国最常见小别墅的建筑面积罢了。至于人们推崇的所罗门的智慧和治国才能,就更是夸大其辞了。即使只读《圣经》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他不过是搭上了伟大的商业之王希兰发展的顺风车。放眼腓尼基和埃及这两强相争的大局,以色列不过是一个任人操纵的棋子而已。之所以以色列在历史上曾经显得很重要,主要是因为随着埃及的衰落,面对腓尼基人的侵略野心,埃及法老急需和扼守东西方要道的希伯来人和解,以求得自身的安宁。而对于本国国民来说,所罗门绝对称得上残暴、穷奢极欲。在他还没有死去的时候,他的王国就已经陷入分崩离析的危险之中了。

在佛罗伦萨天堂门的洗礼堂,所罗门王会见示巴女王
Richardfabi 摄
希伯来人短暂的繁荣与所罗门王的统治一起结束了。由于所罗门的横征暴敛,王国北部的富裕地区与耶路撒冷决裂,单独成立了一个以色列王国。他们截断了西顿与红海之间的联系,而所罗门的富强正是源于这一联系。从那时起,希伯来人就彻底陷入了贫穷。耶路撒冷还原为一个犹太王国的首府,它地处荒山,海上交通被非利士人截断,陆地上四面为敌人所包围。
在此后300年中,战争、宗教纠纷、谋朝篡位、祸起萧墙和暗杀阴谋此起彼伏,上演了最黑暗的一段历史。当时,以色列与周围的邻国战争不断,彼此之间合纵连横,朝令夕改。生活在叙利亚的阿拉米人给希伯来人带去了痛苦的灾难,随后又有新的势力不断增强,强大的亚述帝国出现了。
根据《圣经》记载,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是出现在希伯来大地上的第一个亚述国王。亚述大军的兵锋直指埃及,恰恰挡在咽喉要道上的犹太人首当其冲。无奈之下,以色列国王只得向日益衰败的埃及求援。可是这些措施毫无用处。公元前721年,以色列王国灭亡。与之相邻的犹太王国也没有逃脱厄运。紧随其后,埃及被亚述征服了。不过,后来亚述出现内乱,埃及得以暂时复国。这些历史,在前面说到埃及历史时已经讲过一遍。
公元前608年,犹太王国成为成功复国的埃及的附庸,可是很快又被灭亡了。大部分犹太人被掳到了巴比伦,其中一少部分人起义并杀害了巴比伦的官吏。为了躲避迦勒底的报复,起义者纷纷逃亡埃及。
“上帝殿与耶和华殿中的财宝,国王与贵族的财富,都被(迦勒底王)当作战利品带回了巴比伦。这些战胜者焚毁了庙宇,拆掉了耶路撒冷的城墙,纵火焚烧了宫殿和一切宝物。所有没有被杀死的人,都被他们带到巴比伦充当奴仆。这些人的苦难直到波斯帝国兴起才算结束。”
上文出自《历代志》(下)。
至此,希伯来人绵延长达400余年的独立王权时代终结了。从始至终,他们不过是强大的埃及、叙利亚、亚述和腓尼基等国角力的棋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