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平民的科学
虽然我们常把古罗马的共和政体视为当今民主政治的源头,但事实上二者在精神方面是迥然不同的,较为相近的是二者的形式。从迦太基覆灭到恺撒大帝崛起这一段时间,罗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与现在的美英两国非常相似。尤其是在二者都用了“平民政治”“议院”这些相同词汇后,更显得彼此相当。其实,罗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由于时代原因显得更为幼稚、粗糙和笨拙,不公现象非常明显,社会冲突不断。
罗马与近代国家之所以差别很大,根源在于新闻印刷、教育和代议制等方面的落后——这些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就算是到了现在,我们也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代议制的问题,更没有想出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平民能够真正参政议政。所谓的投票,不过是政府各党派愚弄选民的把戏,让人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只能从固定的几个党派中选择一个。当然,与罗马平民投出的那一票相比,现在选民的投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在描述古罗马共和国历史的时候,经常喜欢用“民党”“公民表决权”等词语,其实这些词在当时有着与近现代完全不一样的含义,这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
罗马举行公民大会时的情况我们已经详细描述过了。在这种简单而拙劣的会议上,怎么可能出现能够左右罗马政治的政党呢?每当一批罗马人要成为新公民拥有选举权的时候,围绕着他们就一定会出现各种阴谋诡计,让这些新公民全都融入三十来个老的部族里面。新的部族越少越好,因为表决权是以部族数量为准的。不管新的公民有多少,只要他们都集中在一个部族里,那么他们所有人的票只能算作一票。就算把他们分在几个部族里,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而且,一旦把他们分在很多老部族里,他们每一个人能起到的作用就更是微乎其微。受这种民主制的限制,罗马公民大会表决的结果往往与平民所希望的结果完全相反。
此外,受交通限制影响,罗马不是所有有选举权的人都能行使这一权利。布匿战争期间,罗马有公民权的约为30万人,公元前1世纪约为90万人,可是如此多的公民,真正能投票的不过数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罗马城及附近,而且大多能力平庸。参与投票的罗马公民常常分为几个“党派”,这些组织会用宗教给自己充当掩护。新鲜出炉的政客们会先拜访高利贷商人,向他们借贷以作为加入“党派”的代价。如果有特殊事件发生,导致远来的选民大量涌入城中参与投票,公民大会组织者就会以“不祥”为借口推迟投票。这些外来者如果是赤手空拳,贵族们就会用恐吓的方法吓住他们;如果携带着武器,那么就要污蔑他们有颠覆共和的谋逆嫌疑,又或者雇用暴徒对他们进行大屠杀。
迦太基被毁后的一个世纪,罗马全国都陷入了一种浮躁之中。少数人聚敛了大量财富,可是更多的人却被高昂的物价和债务所困扰,他们对此束手无策。有些人希望通过公民大会解决这种困扰,为此仓促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投票,又或者干脆使用暴力手段以图获得一个解决的方法。可是,这些努力大多失败了。只要没有爆发真正有威胁的暴动事件,元老院的元老和贵族们就会得过且过,维持着当下的局面,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当事态发展到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他们才会暂时收敛一下那些蛮横的政策,稍微关心一点公共利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真正代表民意的不是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而是罢工和武装暴动。这与英国近代议院和民众之间矛盾频发的现象极为相似。
要想暴动,就必须有一个领袖。罗马共和国最后的百年历史几乎就是一个革命家和反革命家的历史。大多数革命家都是能够为民众谋福利的勇往直前的人。可是,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各不相同。当时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有阵营倾向的,他们或者偏袒贵族,或者倒向民众。这就让他们的记载都失去了客观公正性。贵族阵营的人鄙视平民,平民阵营的人也因为自身的贪欲而肆意妄为。在这一时期,西庇阿家族的几位领袖都是出类拔萃的。此外,除了提贝里乌斯·格拉古还有些争议以外,其他大多数人就或者是阴险奸诈,或者是缺乏热情,又或者是缺乏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