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中亚和欧洲转向公元前2 000年前后的东方的印度。在那里,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有趣之处。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印度有着极其严苛的阶级固定性,欧洲学者多将印度的这一阶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起源于何处何时我们还不清楚,但在亚历山大大帝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于恒河流域了。该制度将印度社会分割成几个阶级(或者称为“种姓”),各个种姓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甚至高种姓成员都不能与低级种姓的人共餐,至于通婚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或者亵渎了宗教,种姓成员就会“失去种姓”。失去种姓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被惩罚者并不会被降到低一级的种姓中,而是彻底被逐出了这一系列阶层,沦为“贱民”。
各个种姓的组成情况往往非常复杂,其中许多甚至就是手工艺者的行会组织。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地方组织,用以维持秩序、公益管理(主要是救助本种姓的贫苦成员)和维护本种姓公共利益,同时他们也有检验外来同种姓人员身份凭证的职能。最后这个职能在当时非常有必要,因为许多旅行的印度人都喜欢冒充更高种姓的人。
印度种姓最初主要有四个,分别是:
婆罗门——僧侣和教师。
刹帝利——武士、王公贵族。
吠舍——牧民、商人和地主。
首陀罗——农民等。
前面我们曾经提起过“贱民”,这是一群被排除在种姓群体以外的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充当着城市雇工和苦力,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
上面介绍的这五种社会阶层是最早期的种姓制度化分,后来随着时间变迁,每个种姓又逐渐分化出了许多小的种姓派别,这些派别都独树一帜,各自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在孟加拉,刹帝利和吠舍两个阶层已经近乎彻底消失了。这是个异常复杂的过程,这里我们就不再多加叙述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婆罗门这一阶层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僧侣。他们可以娶妻生子,且主要靠繁衍来保持阶层的稳定,而从来不会从其他阶层吸收成员。在职能上,婆罗门起到了传承文化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其实是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之所以建立如此严格的种姓制度,就是为了防止被被征服者“首陀罗”和贱民种族融合。首陀罗也不是印度土生土长的民族。他们比雅利安人更早来到印度,成了印度的征服者。而印度的土著居民,则是达罗毗荼族人。这种推断是否科学还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恒河流域在许多世纪里始终保持的刻板不变的生活,非常有助于种姓制度的形成。
不管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极大地束缚了印度人的思想却是不争的事实。公元前6世纪,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大师乔达摩·悉达多曾经宣称:“所有信奉佛陀的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再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区别。”印度佛教在印度盛行数百年,并且传播到了周围的中国、日本、缅甸、锡兰等地。但是,与种姓制度相悖的佛教终究还是被婆罗门击败,并且逐渐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