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阿育王
从一开始,佛教教义就被人曲解了。这种曲解源自佛教教义本身的缺陷。乔达摩的那个时代,人类还不知道努力生活、追求进步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让自己的心境从自卑滑向否定积极生活的堕落深渊。乔达摩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避世很容易,但是躲避自我却很难。刚开始的时候,乔达摩的弟子都是发愤图强的思想家和诲人不倦的传教者,可是很快他们就都像僧侣一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印度的气候条件下,想不费力过一种简单轻松的生活很容易,也很吸引人。所以,印度人要想努力工作,那他们就要付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更多的毅力才可以。
乔达摩的命运和其他宗教创始人的命运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因为他的弟子想让自己的宗教发扬光大,让自己受人崇拜,所以就努力把他美化成了一个传奇的存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宗教信徒大多相信,他们的宗教领袖在精神外放的时候会做出类似癫痫的举动,后来在对乔达摩的回忆中,就有许多关于这种怪诞事件的记载。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自我解脱”的观念都很难被人们彻底领悟。虽然乔达摩从瓦拉纳西派出了大批传教法师,可是他们当中免不了有没能彻底领会教义的,至于能把自己的所得清晰正确地讲给别人听的就更少了。所以他们传教时往往不能从“拯救自我”方面着手——这种观念他们理解得都不是很透彻——而是喜欢从“渡劫解难”方面说起。这些人借助普通民众思想中原本就存在的“灵魂转生”的迷信观念,大造恐怖气氛,然后借机传道,劝人向善。在他们的口中,只有德行高深、一心向佛的人才能免于在来世沦为卑贱的畜生,或免于堕入婆罗门法师告诉他们的那些苦刑地狱中。这种做法无疑是与乔达摩的教义完全相悖的。
这些貌似诚实的佛家弟子,为了能够让佛教发扬光大,让自己的传教行为获得成功,不惜故意用毫无节制的谎言欺骗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认为说谎可耻的人,一旦投身于传教事业,马上就会变得鬼话连篇、肆无忌惮——这种现象完全是人类天性中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面。听“诚实”的传教者诉说过乔达摩诞生时出现的奇迹以后,民众马上对佛陀顶礼膜拜了。他们不再称呼“乔达摩”这个名字,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名字太普通了。
就凭乔达摩年轻时取得的丰功伟绩,凭他日常生活中显露的奇异现象,凭他死去时周身散发的光辉,他怎么可以是凡人的儿子呢?于是,信徒们就想象着乔达摩的母亲是在梦见白象后自然怀孕的,他的前世是一头有6根象牙的神奇大象。后来,他用锯把自己的象牙全部锯下送给了穷苦的猎人……类似这样的臆想不胜枚举。围绕着佛陀乔达摩,佛教还产生了一个神学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佛陀成了一系列神灵中的一位。他拥有永世不灭的灵魂,这个灵魂有前世、今生和后世。在这种强力而且肆意胡为的歪曲想象下,乔达摩最初的教义思想完全被掩盖了。从那以后,佛教的新思想层出不穷,可是这些新的思想完全都是牵强附会、凭空想象出来的。佛教创始人最开始创造的高尚、简单的教义已经完全被这些耀眼但充满欺诈的东西所掩盖了。
公元前3世纪,佛教逐渐发展壮大,实力日益增强。昔日僧侣们栖身避雨的茅草屋逐渐被宽敞的寺院所代替。佛教美术也开始萌芽。前面说过,亚历山大曾经在公元前4世纪逼近过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塞琉古王朝统治了整个旁遮普,希腊探险家让自己的足迹踏遍了整个印度。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印度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海路始终畅通无阻。这些因素决定了,印度佛教的美术中包含着浓重的希腊色彩。
在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公元前3世纪时崛起了一个名叫犍陀罗的王国。它正处在希腊和印度两个世界交汇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大量早期佛教雕塑,其中就混杂着塞腊匹斯、哈托尔和荷鲁斯的神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希腊神灵形象已经被融入佛教神灵体系之中了。那些从希腊来的美术家,在创作佛教雕塑时,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熟悉的希腊宗教题材融入其中。不过在这里,哈托尔被改名为诃利帝母。而且,她也由疫病女神变成了一个善良的神灵。后来,哈托尔又传入了中国,并且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发生了更多的变化。

犍陀罗特有的带有浓重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品。现存于东京善养密寺
对中国宗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教中也有一个神灵被称为“圣母”,后来也被称为“观音”。虽然这是一尊男性神灵,可是从外表上看他与哈托尔非常接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观音形象的形成必然受哈托尔形象的影响。后来这个形象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也被称为“观音”。这可以看作是东西方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痕迹。一位西方传教士在他的著作《游记》中曾经表达了发自内心的疑惑,因为他发现东西方不同宗教中有着惊人的类似传统:
“十字、法冠、法衣、袈裟、宗教仪式中的唱诗和诵佛、用五条链子挂起来开关自如的香炉、喇嘛伸出右手按在信徒的头上进行祝福、数珠、僧侣的独身禁欲、精神上的避世、圣者崇拜、斋戒、仪仗、祈祷、圣水……所有这些,佛教徒和我们都是相似的。”
乔达摩借鉴婆罗门教和希腊诸神创造的佛教和佛教教义,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由大量僧侣传布到整个印度。在传教之初,僧侣们还能够保持淳朴和高尚的品德。虽然他们不一定全都理解了“无我”和“无私”的真正内涵,但这不妨碍他们对这两种高尚品德的欣赏和追求。早期佛教教徒能够保持高尚的情操,或者保持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学习接受了佛教理论。佛教能够被广泛传播,不是因为它对世俗让步了,而是因为世俗无法阻止它的传播。早期教徒的和蔼平易、乐于助人和自信向上,是他们在传教中无往不利的重要原因。
快速传播发展的佛教很快与传统的婆罗门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前面曾经说过,乔达摩在世的时候,佛教僧侣还没有跻身统治阶层的上层,不过那时他们已经在与婆罗门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可是很快,佛教徒又与极速发展的王权发生了冲突。国王和氏族首领成为和佛教徒争权的主力军。
波斯人和希腊人先后入侵旁遮普,有力推动了印度王权的发展。前面就曾提过,印度波鲁斯王在与亚历山大的战争中败北,最后被迫屈居总督的位置。后来,在希腊军驻扎印度河畔时,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印度人向希腊主帅进献了平定恒河流域的计策。不过那时候希腊人已经决定回国了,所以这个计策才没有被付诸实施。旃陀罗笈多不得不偷偷逃跑了。
希腊军退走后,旃陀罗笈多赢得了印度西北边境各部落的支持,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攻克了旁遮普,驱逐了马其顿的官吏。公元前321年,塞琉古一世企图重新占领旁遮普,结果被旃陀罗笈多击败。此后不久,这位胜利者就在北印度建立了一个帝国。新生的政权疆域辽阔,从西海岸直到东海岸,整个北印度平原都在帝国统治之下。正处势力上升期的旃陀罗笈多后来与婆罗门教徒发生了冲突。这种神权与王权的斗争,我们在巴比伦尼亚和埃及都曾见到过。很快,旃陀罗笈多就发现在与婆罗门的斗争中,佛教徒是和他有共同利益的,于是他就主动与之结盟,资助、扶持佛教的发展,鼓励他们传教。

矗立于印度德里沙阿科特拉的阿育王柱。阿育王当政期间,为了弘扬佛法,竖立了不少此类石柱
Aditya somani 摄

阿育王柱柱顶的四尊狮子雕像
Aditya Somani 摄
旃陀罗笈多死后,他的子孙继承王位。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27年,阿育王当政。这是一个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他统治的疆域从阿富汗直到现在的马德拉斯省。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取得战争胜利后主动放下刀兵,迎接和平,这样做的人在之前的历史中几乎没有见到过。阿育王战功赫赫,他攻占了位于马德拉斯东海岸的羯陵伽。据说此前他还野心勃勃地想要征服整个印度半岛,可是羯陵伽之战的残酷让他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于是他就刻石发誓,终其一生不再发起战争。这块石碑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从那时起,阿育王就开始了他弘扬佛教的大业。
在停止侵略、放下刀兵的那一年,阿育王加入了一个佛教团体,并于几年以后成为正式的佛教徒,专心致力于“八正道”以求得涅槃。这种生活方式对他的事业是非常有利的,这从他最终取得的成就上就可以看出来。
阿育王有着卓越的治国才能。他曾经在印度大规模掘井,种植树木以获取树荫。他还委派官吏管理慈善事业,建立医院、公园和草药种植园。我们可以相信,如果当时印度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物,他也一定会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巨资。此外,他还委派专门的官员管理土著和臣属的种族。在他的统治下,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他试图让每一个印度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清醒的认识——这绝对是历史上第一个这样做的君主。阿育王还大力资助佛教传教团体,并且鼓励研究佛教文献。在全国范围内,他树立了大量碑刻用以记载乔达摩的佛教思想。这些碑文通俗易懂,而且贴近人情生活,这与后世佛教文献夸张难懂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些碑刻保留至今的大约有35件。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阿育王派遣佛教徒奔赴世界各地传教:克什米亚、锡兰、亚历山大城、托勒密王朝……这些地域都成了他们的传教范围。把菩提树的一枝带到锡兰去的人,就是这些传教者中的一个。
阿育王在位28年。在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帝王中,他的名字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从伏尔加河到日本,这个名字即使到了现在也依然受到人们的尊敬。中国和印度更是保留了大量他制定的传统。可以说,现在崇拜他的人,要远多于崇拜君士坦丁或查理曼的人。
当然,也有人对阿育王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正是由于阿育王广施恩惠,让许多贪婪和不虔诚的投机之徒混进了佛教。不过无论如何,佛教能在亚洲地区广泛传播,阿育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