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城的宗教发展

亚历山大城的宗教发展

虽然亚历山大城并没有很快出现自成一家的哲学大师,但是它却堪称宗教思想的“制造厂”和“交易所”。

亚历山大城的文化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方面,图书馆和博物馆仅仅是其中之一,它们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希腊的和马其顿的特色。另外两个方面都是托勒密一世赋予这座城市的。

一个是犹太文化。亚历山大城中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他们当中除了一少部分来自巴勒斯坦外,大部分是从埃及犹太人居留地来的。这些没有被囚禁在巴比伦,而是居住在居留地的犹太人被称为“流离的犹太人”,他们也拥有《圣经》,并同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有着密切的通信联系。正是由于有大量的犹太居民,所以亚历山大城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居住地,据估计,亚历山大城中的犹太人数量甚至超过了耶路撒冷。前文中我们还曾介绍,居住在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还认为应该把《圣经》译成希腊文。

另一个是埃及土著文化。亚历山大城中的人口主体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埃及人。虽然他们已经习惯使用希腊语,但是在思想上却始终遵从来自宗教和庙宇祭祀的传统。

三种文化带来的三种精神在亚历山大城碰撞、交汇。一种是希腊人理性的批判精神;一种是犹太人的道德和一神论;还有一种埃及神秘的宗教传统。这三种思想凑成了亚历山大城混合的、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除了这三种主体思想外,在海港和市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相互混杂,各种独特的思想和宗教也在相互碰撞。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佛教徒就曾经奉印度阿育王之命到过亚历山大城。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说,人类的宗教信仰多是模仿政治制度,“人类喜欢把其他生物想象成自己的样子,完全由人类思维虚拟出来的神灵和神灵的生活也不例外”。在讲希腊语、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亚历山大城,古老的或者地方上的神灵已经不被人们重视。人们需要的是威望远播、能够与帝国相配的神。因此,除了有些地区因为僧侣实力强大而产生巨大阻力以外,亚历山大城及所属地域都出现了一种诸神相互吸收同化的趋势。也就是在那时候,人类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信奉的各种神灵其实都是非常相似的。许多神灵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名字而已。比如,罗马的朱庇特、希腊的宙斯、巴比伦的马杜克、埃及的阿蒙……他们实际上都应该是同一个神灵。

“耶和华、主神和天主作为众人之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人们虔诚供奉的。”

同一神灵在各地各民族的信仰中,其能力强弱有别,对这种现象也有比较合理的解释:神灵在不同地方,会展现自己不同的一面。不过,那时候类似马杜克这种式微的古老神灵,差不多已经名存实亡了。至于那些被亚述、达贡等已经灭亡了的国家所供奉的神灵,更是早就被人们所遗忘,不再参加上面提到的同化运动了。

埃及平民信仰的俄赛里斯神与孟菲斯神庙的圣牛阿匹斯合二为一,同时与阿蒙神混合,最后以“朱庇特—塞腊匹斯”为名成为亚历山大城的大神。埃及的母牛女神哈托尔(又名伊希斯)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以拟人面目示人,成为俄赛里斯的妻子,并且为他生下孩子荷鲁斯。荷鲁斯长大以后,又成为俄赛里斯。这一过程听上去很令人匪夷所思,可正是这种神灵的同化,说明人类智慧高速发展后,一方面人们试图让神灵的存在显得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对保持宗教、宗教的感情联系恋恋不舍。

历史学家把这段诸神同化运动称“诸神混合”,运动最剧烈、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亚历山大城。当时,对这一运动持抵制态度的有两个民族:犹太人和波斯人。前者持一神论,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位真神——耶和华;后者则拥有类似一神论的太阳崇拜。

母牛女神哈托尔
Henry Edouard Naville 摄

托勒密一世不仅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了博物馆,而且还建立了塞腊匹斯神庙,用以供奉这位三位一体的神灵。很明显,这是对希腊神和埃及神混合的肯定。这里我们说的“三位一体”是指,塞腊匹斯神主要由三位神灵混合而成:塞腊匹斯、哈托尔和荷鲁斯。当时,几乎所有的神灵都被卷入了这场诸神混合运动中。当然,这些神灵混合的过程各不相同,甚至就连波斯人的太阳神密特拉也不例外。这些混合的神灵受到了人们无比热烈的崇拜。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一时期,灵魂不灭论已经扩散到埃及以外的地方,并且成为诸多宗教思想的中心内容了。在文明早期,不管是雅利安人还是闪米特人,他们都不是非常关注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蒙古人也同样不注重这一点。可是对于埃及人来说,自古至今他们都认为人死后生命是可以延续的。这一思想在埃及宗教中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敬献给塞腊匹斯神的祭辞中,书写者就格外强调:“(他是)灵魂的拯救者和引导人。他把灵魂引向光明,并重新接纳它们……他能使在墓穴中堆满圣书的死者复活,让虔诚的、所有渴望见到阳光的教徒如愿以偿……所有人都不应该脱离他的掌握,因为所有人都会被他所拯救。即使人们死了,也依然能够受到他的帮助……”

塞腊匹斯神庙祭祀典礼的一部分是焚烛礼。祭祀者用蜡制作成人体需要救治的器官、部位,然后在献祭的时候焚烧掉,以此乞求神灵的保佑。当时,哈托尔神的崇拜者非常多,他们都愿意为其献出生命。屹立于神庙中的哈托尔神像头戴天后冠冕,怀中抱着婴儿荷鲁斯。烛光在神像前闪烁,蜡制的人像悬挂在神龛的周围。所有发誓信奉哈托尔的人,在入教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他们需要发下“终身不嫁不娶”的誓言,然后剃光头发,穿上麻布外衣……

我们仔细观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对塞腊匹斯神的崇拜在各地传播的状态,就可以知道后来风行欧洲的各种礼仪到底出自哪里了。基督教的根本理念是精神永生,这种理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基督教的仪式制度、典章标志等,却肯定是在塞腊匹斯神庙、在对哈托尔的崇拜中形成的。就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这一阶段里,哈托尔崇拜从亚历山大城逐步扩展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