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乔达摩的福音
乔达摩的根本教义是非常简单明晰的,它在本质上和近代思想非常融洽。从这个角度说,这种教义堪称自古至今最为睿智的智慧思考的结晶。
最能反映佛教教义的是乔达摩讲给五个徒弟的偈子,这也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可靠的佛教原始教义。他认为,人一生中所有的灾患都源于不知足的私心。贪欲引起了苦难。人如果不能战胜贪欲,那么他的一生必将平添许多忧愁,甚至因此而死去。人一生中的欲望可以分为三种,它们都是丑恶的存在:一是肉体上的欲望;二是希望长生不老;三是贪恋财富。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的生活安定平稳,就必须先克服这些欲望。当这些欲望被一个人最终克服的时候,当“我”这个自私的概念不再经常流连于他的脑海中时,这个人就拥有了更为崇高的智慧,就进入了“涅槃”。所谓“涅槃”,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安宁。有些人误以为涅槃就意味着死亡与毁灭,其实,它指的是那些自私的、无益的、可怜可憎的、会导致人生陷入卑鄙与肮脏的东西的寂灭。
从古至今,人类已经对灵魂平静问题进行了最完善的分析。每一种被称为“宗教”“哲学”的思想都在劝说我们,让自己投入一种目的崇高的行动中去。佛陀告诫“所有以生存、自利为目的的人,最后都将沦入下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的教训表明,佛陀的这个告诫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如果人们不能投身于更崇高的事业,那么社会必然会失去秩序和安全保障,和平、快乐、正直的领袖……这些都将统统消失。
“自私”必须被彻底抛弃。在乔达摩看来,躲避死亡、贪图长命百岁的行为,与埃及人到神庙乞求救赎的行为,世人怀有自杀、淫欲、憎恨的情绪一样,都是丑恶而致命的。乔达摩的宗教与各种持“灵魂不灭论”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对立面,他反对清修与禁欲,认为那不过是企图通过自虐换取个人的权利而已。
不过,一个人如果按照乔达摩的劝诫去做,他是否能够避开人生中三种罪恶的欲望?在这一点上,乔达摩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乔达摩的理论没能借鉴历史的规律,他也不知道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会有怎样的变化。他的见识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框架。那时候,印度人认为生命会反复循环,世世相继、佛佛相传。整个世界在一个真神的统治下,所有人都相亲相爱,共同追索无穷命运的奥秘……类似这样的思想在巴比伦已经萌芽,但是却没有在乔达摩的思想中出现。不过,他也创造出了彰显大智慧的“八正道”。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第一条是“正见”。乔达摩认为万事应该以“见”为评判标准,一心追求真实。流行于世间的迷信是最不可取的。比如他就极为反对当时人们普遍持有的“灵魂转生”说。在一篇著名的古佛学问答中,他曾经从反面分析证明了“灵魂转生”说的荒谬。“八正道”第二条是“正欲望”。要想把贪欲消灭掉,就必须用别的正确欲望代替它——比如为他人服务或者追求公理的欲望。最开始的还没有被歪曲理解的佛教思想是不提倡禁欲的,它试图引导人们更换欲望,让人们献身于科学和艺术,或专心于世事的改良。第三、第四、第五条分别是“正语”“正行”“正业”,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第六条是“正精进”。乔达摩对于懒惰或者停滞不前持否定态度,他要求自己的弟子要时刻保持自我批评的态度。第七条是“正念”。乔达摩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警惕,不要让自己坠入自私的深渊,不能让虚荣心掌握自己的灵魂。最后一条是“正定”。这一条的目的是让信仰者保持心神的清明,比如在亚历山大城敬神时人们陷入虚妄的痴迷和自傲,这就是不应该的。

印度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始建于公元5世纪
关于佛教羯磨当中所宣扬的教义,我们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因为它所属的思想世界已经是过去的陈旧世界了。总的来看,它认为每个人今生的善行或者恶行,会决定他来生的快乐或者痛苦。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联系。我们已经知道,生命永远是在前面行为的后果中前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是往复循环的。可是印度人却深信生命轮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循环往复——这样的假设貌似合理,如果不加分析,世事从外表看也的确如此。可是近代科学已经明确证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轮回,就算不断重复的时间,每一天也会和前一天有着非常细微的时间长度差异;至于一个时代重复上一个时代,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变化应该是无穷的,事物总是崭新的。当然,虽然乔达摩的思想和我们现在通行的思想有观念上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尊敬、崇拜乔达摩的智慧,更不会小看他在公元前6世纪就做下的解放生活的计划。
乔达摩在理论上没有能够做到集中信徒的意志,推动人类在时间和空间里与死亡和衰败相抗争,可是他已经在指导自己和弟子去做这件事了。其表现就是,佛教徒努力在世间宣讲和散布让人涅槃或获得灵魂宁静的教义和方法。对于佛教徒自身来说,乔达摩的努力还是有成果的。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传教的天赋,而他们所传的教义也不过是人类多种正方向思维中的一种。对于现代人而言,能够帮助他们耕种庄稼、治理城市、铺设道路、修建房屋、编制社会制度、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问和思想还有很多。虽然它们显得很杂乱,但也不是不能尝试使用的。乔达摩的宗教教义,虽然适用于很广的范围,但在处理具体事情上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而且,从根本上看,它更倾向于劝导人们出世,而不是入世。
古佛教和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宗教都不一样,它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宗教,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献祭的宗教。崇信佛教不一定必须有庙宇,也不一定必须献祭,在乔达摩时代也没有僧侣阶级和神学。对于当时印度人所崇拜的各种神怪,他们既不维护,也不否定。他对它们采取的是熟视无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