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农民、牧人和文明
原始农业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过从2万年前开始,一直到七八千年前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农业都以一种非常缓慢的速度发展着。但即便如此,人类的生活也因此获益良多。
在农业出现以前,人类在自然界中只不过是一种稀有物种罢了。他们以狩猎为生,逐猎物而居,可以说就是一种能够使用工具的肉食野人。受食物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每一个小群体的成员数量都很少,语言贫乏,财物更是仅限于随身携带的那些。因为他们以狩猎为生,所以不能保证始终有充足的食物供应,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情。也许那时候的人很自由,但是其生活之贫乏和危险也是现在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幸运的是,人类毕竟是开启了智慧的种族。很快他们就意识到种植和储藏粮食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开始尝试将捕猎到的活的野兽进行驯化。就这样,他们开始放牧半驯化的牲畜,并且寄希望于播种下的种子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食物。这两点都改变了他们以往游猎的生活习惯,其活动范围也不得不缩减,居住地也固定下来。跟随这种变化而来的,就是他们能够使用的、拥有的工具的增多。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8 000年前的时候,世界上的人口数量已经得到极大增长。他们建造了房屋,拥有了众多的工具,开始储藏食物。与祖先相比,那时的人类饮食有了很大改善:不论是在进食时间,还是在食物种类上都是如此。紧接着,人类的经济出现了。这种种一切都表明,人类开始成为领先地球自然界的物种。
在农业出现以前,人类从没进行过专门的、有组织的劳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当然也要为生活而工作,但这种工作大多是即兴而为,没有什么计划。比如制作工具,一般都是需要用到的时候才去制作。与之类似的还有削刮兽皮,猎取食物……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照看火种。因为火一旦熄灭,再引燃很麻烦,所以也许就需要有专门的人负责看守火种。但不管怎么说,游猎时期的人类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那种稳定、有计划、有规律的工作——劳动。
最先开始进行劳动的很可能是妇女。原始人类从来不讲究骑士精神,而且当原始人类迁徙的时候,男性无疑需要保护部族,这样一来,携带工具、采摘食物和照料孩子就必然成了女性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推断,最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的,极有可能是女性。男性负责外出狩猎,采集植物性食物和种子的工作就全部落到了女人的头上——这是发现农业的先决条件。当她们开始有意识地播撒种子,并为此而祭拜神灵的时候,农业就出现了。
农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农民们”采取的是靠天吃饭的种植策略。男人依然以打猎为主要工作。播下种子以后,他们就任由作物自由生长了,直到他们来收割庄稼。当然,有些部落也会留下一个人看守庄稼——那个人往往是被杀死,然后留下尸体充作“看守”的。最初的耕地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大面积、整齐的农田,而只是零星小块。负责耕作的是妇女,用的工具是手,而其出产物也仅仅能作为辅食存在。农业产品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物,那是农业出现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周期性出现水患的地方种植作物收成好——这种现象很快就被原始的农民们发现了。他们还发现,经常给农作物浇水也有利于提高产量。埃及人在这一方面走在了人类各种族的前列,他们也是第一个把农业作为社会主要生产活动的民族。粮食在埃及很早就成了主要食物。最初的有组织的种植活动是在尼罗河两岸开始的,因为那里会周期性发生河水泛滥。后来,人们由此学会了灌溉。
农业不是一种文明,但农业催生了文明。随着在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年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文明开始慢慢萌芽。什么是人类的文明?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从定义来看,真正定居下来是必需的条件。这和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经常在食物丰富的地区短暂停留居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是,要想真正在某一地区定居,人类就必须一年到头都能从这里获得充足的食物、建筑的材料,或者其他一切生存需要的东西。这就对文明诞生地的自然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科布斯坦岩画,描绘的是原始人劳作耕种的场景Walter Callens 摄
一般情况下,有肥沃土壤和河流湖泊的地方会成为人类定居地的首选。比如,欧洲和亚洲的河流沿岸就符合这一要求。前面提到的瑞士水上居民就是最早的定居人类。不过,这些地方都比不上埃及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上游和波斯湾沿岸的环境。
在这些地域,气候保持着很稳定的规律:水量充沛,阳光持久。这就保证了这一区域的农业年年丰收。根据古籍记载,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能够达到种子数量的200倍,而且还能够一年两熟。那里的棕榈树数不胜数,水果种类繁多,养殖牲畜的牧草也非常繁茂。在建筑材料方面,美索不达米亚有可以晒成砖的黏土,而在埃及还有易于加工的石头……这么多优良的生存条件,没有理由不吸引原始人前来定居。
定居带来了更快的发展。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多,这让他们有了抵御袭击的能力;他们的建筑技巧越来越高超,房屋也越来越坚实;野兽被人类远远赶开,普通人外出的时候再也不必时刻面临危险。就这样,人类开始稳定下来,成了和平安宁生活的种族。
除了上述地区,地球上还有许多气候或地理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比如欧洲森林地带、阿拉伯沙漠和中亚细亚草原。在那里,一些人口相对较少,但更为活跃的民族正在繁衍壮大,他们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反,游牧民族生活更加自由一些,但生活条件却差很多,面临的危险也更大。在生产方式上,他们依然保持着畜牧和狩猎并举的模式。为了争夺生存的空间,让自己的牲畜有足够的草场啃食牧草,他们和敌人常常发生战争。较为先进的农耕民族为游牧民族提供了精良的工具和金属冶炼工艺,这帮助他们从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可是,金属武器的普及让游牧民族更加好战。
从上面的叙述看,游牧民族是不是比农耕民族更早形成呢?其实也不是。最开始的时候,人类是跟随要捕猎的动物一起游荡的,后来一部分人定居下来,另一部分人则开始狩猎和游牧并举;前者以谷物为食,后者以肉奶为食。两者分别向两个方向开始了进化。既然进化方向不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农耕民族把游牧民族视为蛮人,游牧民族则把对方看作软弱可欺的羔羊。于是,两者之间的掠夺和反掠夺战争一直持续着。不过,这二者之间的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见分晓的。农耕民族人口众多,武器精良,但战斗力较差;游牧民族则以袭击、掠夺为主,而无法在农耕区站稳脚跟。在两者的争斗中,他们常常交替占据上风。
当游牧民族出现一位伟大的领袖,并且吞并了周围其他游牧部落时,他们就可以集结起足够强大的力量对农耕民族造成威胁。游牧民族作为征服者冲进农耕民族的领地,并且最终在那片土地上定居下来,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农民和城市里的居民被迫向征服者——游牧民族称臣纳贡,而游牧民族则成了国王和贵族。其中有一些游牧民族在经历了许多代的繁衍以后,依然会保留他们的生活传统,视从事农耕的农民为劣等人。
在过去的7 000年时间里,人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段历史。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社会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两个阶级之间壁垒分明。当然,也有些游牧民族贵族在经过几个世代的定居以后,开始学习并尊重农耕民族的艺术、思想和守法习惯,同时弃掉了他们原有的野性。随着两者的通婚,他们和被征服者之间的隔阂也就渐渐缩小了。最终,他们被同化进了农耕文明中。不过就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又在酝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