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文明
【苏美尔人】
农耕民族定居,被游牧民族征服,游牧民族被农耕民族同化,再被新的游牧民族征服……这种人类历史发展的循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流域更为明显。两河流域地势平坦,四通八达,土地可供农业生产,但又不算肥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类时常处于争斗之中。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于是,最早的城市被建立起来,其建造者是具有利比亚人或达罗毗荼人血统的暗白人种——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创造了较为先进的文明。他们的语言非常类似高加索语系,而且他们还为语言创造了相应的文字——楔形文字,并把它们写在了黏土板上。苏美尔人不留头发,衣服是古罗马式的紧身羊毛衣。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在两河下游离波斯湾不远的地方居住——那时候波斯湾的海岸比现在靠北一些,大约和现在的波斯湾海岸距离130英里。后来,他们慢慢让自己的足迹延伸到了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可以说,他们是天生的水利专家。苏美人还能够蓄养牲畜。牛、驴、绵羊、山羊都是他们蓄养的目标。不过,苏美尔人没有马。宗教在苏美尔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为自己的宗教建起了塔式的庙宇。在尼普尔,苏美人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砖塔,以供奉他们宗教的主神爱尔利尔。在与“巴别塔”相关的传说中,有大量关于爱尔利尔的描写。
两河流域没有岩石,这让苏美尔人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建造房屋和城郭的材料,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黏土砖。晾晒黏土砖是苏美尔人重要的工作之一。他们不仅用黏土制砖,还用它制作陶器和雕塑。他们在陶片上作画写字,陶片就是他们的“纸张”。考古证明,苏美尔人的书籍、文件甚至信件都是用陶片作为书写载体的。

左图:公元前3000年时的苏美尔人镰刀
右图:刻有文字的苏美人雕像
Ficatus 摄
苏美尔人起初并没有建立起庞大的统一帝国,而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城邦,城邦之间时常发生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这些战争持续时间长的,甚至可以达到好几百年之久。苏美尔人发明了非常先进的战争技术,他们组成密集的阵列,以长矛和盾牌为武器。强大的武备保护了苏美尔人,以至于在闪米特人之前,从没有哪个异族征服过他们。自己的文字、自己的生产技术、自己的航海业……苏美尔人的文明前后持续了大约4 000年之久。
苏美尔人的第一个帝国是由侍奉伊勒克城神的大祭司建立起来的。据苏美尔人的黏土砖史料记载,这个帝国从波斯湾一直延伸到了地中海(或红海)。现在,关于这个帝国的一切都已经被掩埋在两河流域地下的泥土中了。最后,苏美尔人的帝国葬送于萨尔贡一世所建立的帝国的手中。
【萨尔贡一世和他的帝国】
在两河流域的西边,有一些讲闪米特语的游牧民族存在。这些游牧民族一直和苏美尔人保持着联系,两者之间既有贸易,又有战争。这种关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结束这种状态的人是萨尔贡。
萨尔贡出身于闪米特部族。他把闪米特人统一起来,摧垮了苏美尔人的帝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这个国家当时统治着东到波斯湾、西抵地中海的庞大区域。萨尔贡为自己的国家取名为“苏美尔·阿卡德帝国”,他国度中的子民也就叫作“阿卡德人”。萨尔贡创建的帝国持续了200年。
事实上,从萨尔贡开始一直到公元前三四世纪为止的2 000多年间,闪米特人一直拥有很强盛的势力。不过,虽然他们攻破了苏美尔人的城邦,成为统治者,但却没有征服苏美尔人的文明——闪米特人的简单文明被苏美尔人的高等级文明同化了。最明显的例子,闪米特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苏美尔语言,他们觉得能够使用苏美尔语言是一种权力和知识的象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苏美尔人的文明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虽然苏美尔人最后被征服了,但它依然经受住了打击,巍然耸立于世间。
【汉谟拉比帝国】
在苏美尔·阿卡德帝国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来自东方的伊拉姆人乘虚而入。他们和西方的亚摩利人对苏美尔·阿卡德帝国形成了夹击之势,这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伊拉姆人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属于哪个民族,这些都很难考证出来。我们只是知道,他们既不是苏美尔人,也不是闪米特人。伊拉姆人的中心城市是苏撒。
亚摩利人与后世的希伯来人是同一种族。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不过是在一个叫“巴比伦”的小镇上定居。可是后来,经过100多年的战争以后,他们在一位名叫汉谟拉比的领袖的带领下,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了第一个巴比伦帝国——汉谟拉比帝国。
汉谟拉比帝囯给两河流域带来了和平,但这种祥和的环境并没有持续很久。100年后,一个游牧民族从东方而来,新的战争开始了……
【亚述人及亚述人的帝国】
就在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相互争斗的时候,闪米特人的一支——亚述人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黏土,但却有大量的岩石。用这些岩石,亚述人建立了阿舒尔城和尼尼微城。
亚述人的相貌非常特殊,长鼻厚唇,和现在的犹太人很相似。他们留着长长的胡子和头发,带着高帽,身穿长袍。
亚述人的历史也是一个征战的历史,他们时常与西部的赫梯人交战。萨尔贡一世灭亡苏美尔时,亚述人也一并被征服了,但很快他们就又争取到了自由的权利。亚述人在军事方面发展得极为出色,有非常优秀的战术技巧,曾经骑着战马、驾着战车四处征伐。公元前1100年左右,亚述人终于在提格拉特·皮勒塞尔一世的率领下,征服了巴比伦。
在统治巴比伦时期,亚述人始终把尼尼微当作自己的首都,不过他们也非常重视巴比伦城,以至于有时认为自己是亚述人,有时又把自己称为“巴比伦人”。
在亚述人的南方,有另一支名叫“阿拉米人”的闪米特人。他们时常北上进攻亚述帝国。这给亚述人带去了持续400余年的困扰。阿拉米人的主要城市是大马士革,其后裔就是今天的叙利亚人。不过,亚述人从来不会惧怕战争,他们也同样攻击阿拉米人,并极力向西南扩张领土。

古亚述人写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745年,亚述人的新领袖提革拉特·皮勒塞尔三世上位,他命令以色列人全部迁居到米底亚,同时还建立了新的、面积更广大的亚述帝国。提革拉特·皮勒塞尔三世的儿子沙勒马奈塞尔四世在撒玛利亚围城战中被杀,篡位者夺得了亚述王位。这名篡位者为了笼络巴比伦人的心,给自己起名为萨尔贡二世。萨尔贡二世首开先河用铁质兵器武装了自己的军队,并且他发明了一个新的统治方法:把领土上那些难以管辖的民族都迁移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四面都是陌生种族的新环境里,那些桀骜不驯的民族只能低头服从统治。
萨尔贡二世的后代继续征伐四邻,他的儿子辛那赫里布甚至率军直逼埃及的边境。不过也就是在那里,亚述军队遭到了重创——瘟疫袭击了军营。《旧约》中详细记述了这场灾难:耶和华派遣使者到亚述军营中,杀死了185 000人。第二天早晨人们起床,发现满营都是死尸。于是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只好拔营回国了。
辛那赫里布没有完成的事业被他的孙子亚述巴尼拔所完成,他带领军队成功地征服并统治了下埃及很久。
【迦勒底帝国】
萨尔贡二世去世以后,亚述帝国仅仅存在了150年,就被一个新的闪米特游牧民族——迦勒底人灭亡了。迦勒底人发源于亚述帝国的东南方,他们在两个讲雅利安语的民族——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帮助下,展开了对亚述帝国的进攻,并于公元前606年攻占了尼尼微,创建了迦勒底帝国。因为帝国定都于巴比伦,因此它又被称作“第二巴比伦帝国”。
第二巴比伦帝国先后被尼布甲尼撒大帝及其继承者所统治。公元前538年,创建波斯的居鲁士带领大军摧毁了这个帝国。
两河流域最早期的国家更迭历史就是我们上面所述说的这些。在这一漫长的年代里,各民族之间相互征伐,前仆后继。苏美尔人、伊拉姆人、赫梯人都先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大的种族,闪米特人在吞并了苏美尔人以后,又被来自北方的雅利安人所征服。最终,雅利安语系的波斯语成了两河流域的主导语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同样属于雅利安语系的希腊语取代了波斯语。
人类文明在一轮又一轮的历史更迭中不断进步。农耕技术、建筑技术、商业买卖、文字知识……这些都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马匹、轮车、铁器从无到有,渐渐发展,并最终成了人类永久的必备物品。
人类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海上和陆上的贸易随之增多,人类的眼界也随之增大。虽然期间也有短暂的倒退、屠杀,但从大体上看,人类还是在不断进步的。经过这4 000多年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两河流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即使一时的风雨摧折了这棵大树的某些枝丫,但大树还是在不断生长。
4 000年后,统治者和他的军队依然纵横在这片土地上。不过,到公元前330年的时候,这里的一切和文明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铁器、马匹、文字、计算法、货币、食品和纺织品……这些都远比之前丰富。在地理知识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定居到萨尔贡一世建立帝国,再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巴比伦,两个时间段的长度大致相等,和亚历山大征服巴比伦到现在时间长短差不多。埃里都、拉加升、乌尔、拉尔萨等城市大多建造于萨尔贡一世之前,到现在可谓时间久远了。
不管是阅读史书的人还是创作史书的人,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时间概念。有些人受经验影响,想当然地缩短了某些历史年代的时间长度,这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人类的文明史有一半的时间和几乎全部社会制度的形成关键点,都发生于萨尔贡一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