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

在此前,我们描绘了世界地理的大致轮廓,记述了公元前6世纪以前世界上主要帝国的概况,明确了巴比伦、亚述、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各个文明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现在,我们要将介绍的目标转为探索人类历史的根源规律,从表面形式深入进去,了解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基本概况。

在此前的五六千年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就是文字的诞生。文字在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中,语言的逐渐形成,为人类思维和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它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在此之前,人类交流主要依靠绘画,现在语言顶替了这一功能。不过很快,图画和符号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既是为了记录,也是为了享受艺术的乐趣。

施工标志。即使到了当今社会,与象形文字性质相同的各种标志依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的早期形式与鼻祖。近代美洲印第安人和世界上其他没有开化的野蛮民族到现在还在使用着原始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主要由近似图形,代表专有名称的徽标,代表日期、距离以及其他类似的数量观念的点线组成。这有点和现在欧洲大陆上通行的国际列车上的标志符号相似。在欧洲国际列车的标示牌上,黑色小杯子表示小吃部,交叉的刀叉表示餐厅,小轮船表示换船中转站,马车表示公共汽车。此外,在欧洲著名的《米其林行车指南》中,邮局用信封的图案表示,公共电话亭用电话听筒表示,旅馆及其等级用1个、2个、3个或者更多的三角屋顶表示。欧洲公路旁也会树立类似的标志杆,分别表示交叉路口、急转弯等。这些标志和中国早期象形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直到现在,中国汉字还有浓重的象形文字的痕迹。比如,“口”字最初就是一个圆圆的嘴的形状,后来为了便于书写才改成了方形。“日”字最初是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点,后来也是出于书写考虑变成了方形中加一横线。

古玛雅象形文字
Sylvanus Griswold Morley考察描绘笔记

不同的象形字能组合成为新的相关概念,比如,把表示嘴的图形和表示蒸汽的图形相组合,就是“言”字。这就是汉字中会意字的由来。比如,“言”和“舌”组合就是表示语言的“话”;“宀”(屋顶)和“豕”(猪)结合起来就是“家”——之所以这样组合,是因为在中国原始社会中猪的重要性很高。

前文我们曾经介绍过,汉语常用不同的语调配合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意义。这样许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就可以配合读音表达出那些不便于绘画,但发音相同的语言内容。这种文字就是谐音字。比如,“方”这个词除了表示船,还用来表示“地方”“纺纱”“香味”等多种意思。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很明显,在这一例子中,除了“船”的概念以外,其他意义都是不能用图画表示的。后来,为了更明确字义,中国人给“方”配上了不同的符号:加上“土”表示“地方”;加上“纟”表示“纺织”;加上“讠”表示“访问”,等等。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是一套复杂而特殊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有大量单字要牢记,而且还要熟知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