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早期功绩

亚历山大的早期功绩

上面这些历史事件若不能讲清,后面的历史就要显得扑朔迷离了。

在菲利普去世的时候,从印度到亚得里亚海之间这一广袤地区,各个种族的人们已经趋近统一了,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在波斯地区,道路纵横,驿站密布,人们安居乐业且大多接受过成熟的希腊思想的熏陶。造成这种局面的,是气量宏大、品格高尚,不过却经常酩酊大醉,而且处理不好家庭矛盾的菲利普。与他相比,亚历山大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但他却爱慕虚荣,猜疑心重且做事任性。最终他被母亲带上了歪路。不过,不管怎么说,亚历山大都算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从即位那天起,亚历山大就向人们展示了他将如何继承并遵循父亲制定的战略,并且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些战略。

我们可以从地图上了解亚历山大一生的经历。在获得希腊人民的拥护、成为希腊军统帅后,他就挥师穿过色腊基,渡过多瑙河,成为第二个越过这条河流远征的君王;接着,他又回师向西,经伊利里亚而下。当时底比斯城正处于叛乱之中,于是亚历山大就以他们作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由于没有得到雅典的支援,底比斯很快就落入了亚历山大之手。他纵军劫掠,城中除了庙宇和一位诗人的住宅外,其余房屋全部被夷为平地,3万余人沦为奴隶。这场战争极大地震慑了希腊诸城邦。有了稳定后方的亚历山大终于能够全力进攻波斯了。

亚历山大摧毁底比斯的行为,将他残暴的本性暴露无遗。在这种野蛮行径的震慑下,所有反抗者都失去了勇气,不过同样希腊人相互救助的精神也被扑灭了,所有人都只能战战兢兢以求自保。他们不再制造麻烦,也不向遇难的同胞伸出援手。后来,他们还拒绝派船支援亚历山大,给这位君王造成不小的麻烦。

普卢塔克曾经记载过一件发生在底比斯之难中的事,记载的初衷是要赞美亚历山大,可结果却正好相反,人们从中看到更多的是他理智和疯狂相矛盾的一面。事情的主角是一名马其顿军官和一个底比斯妇女。军官扮演掠夺者的角色,他闯进妇女的家,对主人百般凌辱,逼问是不是有藏起来的金银。妇女告诉对方,她的财宝都藏在一口井里,并愿意带对方去看。就当军官在井口俯身向里面张望的时候,妇女把他推下了井,然后往里面扔石头把他砸死了。这一场面被几个马其顿士兵看到,于是妇女被绑起来送到了亚历山大面前。

面对亚历山大,底比斯妇女不仅毫无惧色,甚至还面带鄙夷。当时大屠杀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亚历山大也不再像刚发布命令时那样精神亢奋了。结果他不仅赦免了妇女的罪过,而且还把她的家人、财产还给了她,让他们恢复自由。普卢塔克认为这件事展现了亚历山大的宽宏大量,但很明显这种论断有失偏颇——毕竟发起这场劫难的正是亚历山大本人。那位冤死在井里的马其顿军官只不过做了他被允许做的事情。一位在灾难中还能够保持尊严的妇女,最后了打动高傲的屠杀者的心,使他放她一马,这件事绝不能用来反衬屠杀者的宽宏,更不能用来掩盖屠杀者摧毁城市的滔天大罪。

亚历山大是一个集奥林匹亚斯的疯狂、菲利普的稳健和亚里士多德的睿智于一身的人。底比斯之难给亚历山大带去了难言的困扰。此后他只要遇到和底比斯有关的人,都尽可能给予优待。对底比斯的亏欠之情始终缠绕着他。

遗憾的是,底比斯的劫难并没有让亚历山大引以为戒,也没有消除他暴虐的天性。步底比斯的后尘,提尔、加沙和印度的一座城市先后被毁。尤其是在进攻那座印度城市时,亚历山大不慎受伤,结果那座城市中不论男女老幼全都被杀死了。采取如此凶残的报复,亚历山大在战斗中所受创伤之重可想而知。

在征伐波斯之战的初期,由于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的海军袖手旁观,称霸海洋的波斯人占据极大的优势。要想进攻亚洲,亚历山大就必须让军队绕很远的路,但一旦大军过于深入敌境,这条路就有可能被波斯人截断。所以,当时亚历山大的首要任务就是歼灭波斯人的海军。要完成这一目标,希腊军必须沿小亚细亚海岸前进,夺取波斯人的军港。

当时,波斯人如果避而不战,专心骚扰希腊军的补给线,那么希腊人将惨遭失败,可是波斯人没有这样做。公元前334年,在格勒奈克斯河之战中,波斯军的一支主力部队全军覆没,亚历山大趁机占领了萨迪斯、米利都、哈利卡纳苏斯等一系列城市。在此期间,波斯的舰队就游弋在亚历山大与希腊本土中间,但他们也只能起恐吓作用,没有办法进一步影响战局。

公元前333年,以攻击波斯海港为目标的亚历山大抵达了今天被称为“亚历山大勒塔湾”的地方。波斯大军在其国王大流士三世率领下正在希腊军行军路线的内陆一边并向前进,两军之间隔着一座大山。由于山势阻挡,直到亚历山大超过了敌人,波斯人也没有发现希腊人。事实上,当时这两支军队的侦察能力都不强。波斯军更是一支杂乱无章的军队——士兵、运输队、随军人员等混合在一起,一片混乱,极难组织。以大流士三世为例,他的随军人员就包含大量后宫女眷、舞女、厨师、奴婢。军队中的各级将领也多带有家眷——这些家眷都是抱着看“马其顿军抱头鼠窜”的目的来的。从波斯军整体来看,各个部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部队之间没有彼此配合的意识和传统。大流士三世一心想截断亚历山大的补给线,于是就匆匆忙忙率领这些乌合之众跨越高山来到海边,在山海之间的伊苏斯平原安营。走到了前面的亚历山大大军马上回师攻击。面对希腊人的骑兵和步兵方阵,波斯军就像碰上了石头的鸡蛋一样轰然崩溃。大流士三世从他乘坐的旧式战车中溜出来,爬上马背逃跑了,他带的那些后宫家眷和仆役都落入了亚历山大之手。

大战胜利后,亚历山大心情极好,这使得他表现得非常彬彬有礼而且胸怀大度。他善待被俘虏的波斯后宫家眷;自我警醒,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坚持按照原计划作战;他没有对仓皇逃到叙利亚的大流士三世穷追不舍,而是继续向波斯人的海军基地进发。腓尼基的海港提尔和西顿在进军之路上等待着他的到来。很快,西顿投降了,提尔则选择了抵抗。

亚历山大大帝

提尔之战把亚历山大的高超军事才能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虽然希腊的这只大军是菲利普组建的,但真正展现其威力的还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16岁时,曾经看到菲利普在进攻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拜占庭城时惨遭失利,现在,他又面对一场类似的战争了。提尔在历史上一直以善于防守而著称,它甚至曾经被敌人围攻14年而屹立不倒。可以说,提尔民族在坚守被围困的城市方面很有经验。不仅是守城的陆军,就是提尔的海军——提尔城所在的岛屿距离海岸约半英里——也从来没遭遇过失败。不过,亚历山大也不是对攻城一无所知。他在进攻哈利卡纳苏斯城堡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为了进攻提尔,亚历山大从塞浦路斯和腓尼基调来工匠,同时把西顿投降的舰队和塞浦路斯国王支援的120艘船集合起来夺取了制海权。攻城战马上就要爆发了。

亚历山大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修筑了一道从大陆到提尔所在岛屿的堤坝,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座堤坝的遗址。当堤坝修到提尔城下的时候,亚历山大在堤坝上修建了高台和撞槌。此外,他还把自己的军舰都停泊在提尔城墙下,在军舰上也安装了高台和撞槌。提尔人试图用火船捣毁这支舰队,并且计划从另外两个港口同时出兵发动袭击。可是当这个计划真正开始实施的时候,提尔人的军队遭遇了大败——他们的船只被撞坏,士兵被俘虏,甚至还有一艘五排桨位和一艘四排桨位的大帆船落入希腊军手里。提尔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马其顿军从这里蜂拥而入。

提尔攻城战前后持续了7个月。与之前坚守2个月的加沙城的遭遇类似,它们都惨遭屠城,即使有人幸免于难,也被充作奴隶卖掉了。当公元前332年快要过去的时候,亚历山大进入了埃及。直到这时,一直首鼠两端的希腊人才彻底倒向了亚历山大。希腊城邦会议授予“统帅”亚历山大金冕,同时宣布希腊人成了马其顿人的盟友。

同一时间成为马其顿盟友的还有埃及人。其实很久以前他们就开始赞助亚历山大了。此时的埃及已经被波斯人统治了200年之久,马其顿大军的到来只不过是让他们换了一个统治者罢了——不过,这个统治者要比之前的和善许多。出于这个原因,埃及不战而降。亚历山大对埃及的宗教情感非常尊重,他没有像波斯国王那样解开埃及木乃伊的裹尸布,也没有对埃及神庙和神灵做出不敬的举动。在这些神庙里,亚历山大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宗教遗迹,这让他回忆起自己在母亲怀里时看到的那些东西。在埃及逗留的4个月时间里,他深受宗教情绪的影响。

讲到这里,我们需要提醒读者一点:征服埃及时的亚历山大还是一个年轻人,他的性情并没有完全定型,而是充满了矛盾。菲利普的教育让他成了一个合格的军人;亚里士多德让他有了科学家的眼光。他一边摧毁提尔等城市,一边在埃及尼罗河河口修建新城——这就是亚历山大城;此外,他还在提尔的北部修建了一座名叫“亚历山大勒塔”的港口。这两座城市直到现在还是繁荣的贸易中心,其中亚历山大城更是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除了耀眼的一面,亚历山大也同样有明显缺点。他喜欢幻想,并且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喜怒无常的性格。他一面做着极富创造性的工作,一面沉溺于宗教冒险。埃及的宗教和神灵曾一度主宰他的头脑,为此他跋涉400英里到沙漠中的绿洲去乞求神灵降谕。亚历山大曾经怀疑自己不是菲利普的亲生孩子——他母亲的一些暗示让他不禁产生了这种怀疑。不是吗?菲利普这样一个凡人,怎么可能是亚历山大真正的父亲?他这样想。

埃及已经陷入没落400年了。它先后被埃塞俄比亚人、亚述人、巴比伦尼亚人、波斯人所统治。正是由于埃及人所遭受的屈辱,所以他们更加向往历史上辉煌的年代和外面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些屈辱,让妄自尊大的宗教宣传在埃及大有市场。在埃及,失败者常常蔑视胜利者说:“在神灵面前,胜败都是一场空。”在这种思想氛围熏陶下,亚历山大置身于巨大的埃及神庙中时,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少年人通常愿意在人前表现自我。可这时候,亚历山大却突然觉得,如果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成功者,不仅仅是一个希腊人,如果自己还是埃及神灵之子,那该是多么让人骄傲的一件事啊!

事实上,当置身于马其顿同胞中间的时候,对于自己是不是神灵之子,亚历山大就有很明晰的认知了。性情放荡不羁的阿里斯塔克经常在打雷的时候调侃他:“宙斯的儿子,你会驱使雷电吗?”不过,这些怪力乱神的思想还是很深地印在了亚历山大的脑海里,当他喝醉或者被人奉承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来。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挥师返回提尔,然后从那里出发向亚述进军。叙利亚沙漠在他的右侧慢慢被抛到了身后。在尼尼微城遗址附近,他和一支波斯军团相遇。这支军队是上次大流士三世失败后重新招募的。遗憾的是,它依旧是一支乌合之众。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以200辆落后的旧式战车为主要战力,这些战车的车轮、车辕和车身上面都镶有利刃。它看似战斗力强大,由4匹马拉动,可在战斗中一旦有一匹马被标枪或弓箭所伤,那么整辆车都会停住。当然,波斯人对这种情况也不是全然没有准备。4匹马中,中间的两匹是套在车辕上的辕马,旁边两匹起到保护和加力的作用,这两匹马用容易割断的绳子系在战车上,一旦它们受伤,驭手只要割断绳子就好。可要是中间的辕马受伤,那么这辆车就完全没用了。用战车对付溃散的步兵或者单兵作用明显,可是大流士三世却用它来对付骑兵或轻步兵。结果,这些战车很少有能冲到希腊军阵前的。即使有少数抵达的,也会被对方轻易俘虏。

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

这场大战爆发时,波斯军和希腊军的阵势都有所调整。训练有素的马其顿军队列整齐地斜着向波斯军前沿进发,波斯军则向马其顿军的侧翼移动——这让他们的阵线出现了缺口。精锐的希腊骑兵没有放过敌人的这个破绽,他们袭击了这些缺口,然后一拥而入猛攻中央军团。希腊步兵紧随其后。很快,波斯人的中央兵团和左翼部队就彻底崩溃了。

波斯军右翼轻骑兵在进攻希腊左翼军队时,曾获得过短暂的上风,可很快他们就被色萨利骑兵打得一败涂地。这些色萨利骑兵的战斗力丝毫不逊色于马其顿骑兵。

在多重打击下,波斯军溃不成军,士兵们在风沙中四处逃亡。胜利的希腊联军在风沙中纵马飞驰,肆意砍杀逃奔的人群,一直到太阳落山才罢手。大流士三世带着残余军队仓皇逃走了。这场发生在阿尔比勒的战役落下帷幕。大战爆发的这一天是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我们之所以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日期,是因为在开战前11天,敌对双方的占卜者都观测到了月食。

大流士三世向北逃亡到了米底人的居住地,亚历山大则挥师进入了巴比伦。这座由汉谟拉比、尼布甲尼撒大帝和那波尼德先后共同修建的历史名城与荒凉的尼尼微不同,它堪称一座繁荣的都市。不过,这里的主要居民巴比伦尼亚人对是否更换统治者漠不关心。巴比伦城内的马杜克庙荒废已久,神庙的砖石都被人搬去充作建筑材料。不过,神庙里的祭司依然坚守不放。亚历山大答应他重修庙宇。

从巴比伦出发,亚历山大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苏撒,这是当时波斯帝国的首都。在拿下珀塞波利斯城以后,酩酊大醉的亚历山大下令焚毁了坐落在这里的王宫。后来,他解释说这个野蛮行径是对薛西斯焚毁雅典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