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官制
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印度及西方的社会制度并行发展,但区别甚大。
与印度文明相比,中国文明更加和平,武士对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与印度类似,中国也是由知识阶层统治社会,但在宗教势力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不上婆罗门,在政治势力上,却超过了婆罗门。
中国的官吏虽然是学者,但他们并不是一个类似“种姓”的阶层。因为中国官吏之所以成为统治者,不是因为血缘,而是因为他所接受的教育。通过学习和考试,人们从各个社会阶层中脱颖而出,成为官吏。官吏的孩子没有继承父亲官位的权利。这种情况造成的局面是,中国官吏显得更拥有智慧和学识。与之相比,印度的婆罗门甚至连自己的宗教典籍都不了解。他们懒惰懈怠,思想上狂妄自大。
不过,中国官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针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学究式的学习,因此在思想上显得非常保守。亚历山大大帝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明制度,而在1 000年以后,这套制度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天子以下还有四个主要阶层,它们分别是:
士——知识阶层。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成了官吏,还有一些充当了教师和赞仪。在孔子时代,士人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教育,统称“六艺”。
农——农民阶层。
工——手工艺者。
商——商人阶层。
中国人死后通常会把田产分给他所有的儿子。这就造成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类似西方国家中拥有广袤耕地的大地主那样的阶级。中国的耕地总是被分隔成小块,属于不同的家庭。这些小地主会把自己的田地租给佃户耕种。当一个家庭拥有的耕地不足以养活家人的时候,这个家庭就会把地卖给大一些的地主,然后土地原来的所有者就迁徙到城镇,成为一名工人。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拥有大量城镇居民。他们很少有生产资料,家境贫困,必须每天辛苦劳作才能糊口。国家所需要的士兵和劳役很多都从这些人当中征召。这使得战俘和奴隶阶级在中国历史上显得非常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明存在着巨大差异。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共同点。在教育普及化以前,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大区域都是以知识分子为统治阶层的。印度的婆罗门具有非常强的排他性,所以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社会中占据崇高的位置;中国的士人官吏也同样因为自己的保守而将古老的制度保持至今;在纷乱繁杂的西方,由于各种原因,知识分子没能组成一个与婆罗门和中国士子官吏类似的阶层,结果,教育在西方普及化,写字读书不再是使人崇拜或感到神秘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