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义和神话的冲突
我们能够从古籍中找到的关于乔达摩的生平事迹就是上面这些了,不过在凡人中间自然还会有一些廉价的传闻存在。
在小小的地球上,一个能对过去、将来及人类生存的本质进行深思熟虑的人——乔达摩诞生了,可是当时的普通人却并不会太关注他。要想对他有深刻的了解,我们只能从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巴利文献着手。在文献中,我们可以见到类似这样的字句:
“菩萨与魔王之间爆发了战争,星星像下雨一样从天空中陨落……河水倒流回源头,郁郁葱葱的青山发生可怕的山崩——白昼犹如黑夜,无头的鬼怪漫天飞舞……”
这种景象无疑是幻想出来的,可是这并不代表整部文献全都是虚妄之言。在史书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关于乔达摩的记载。
乔达摩顿悟时,遮盖住他身影的那棵树,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这棵树属于无花果科,由于它赢得了人们极大的崇敬,所以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树已经死了很久了,现在保存在原地的是那棵树的后代,可即便如此,它也称得上是最古老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树了。历史学家考证,这棵树应该是公元前245年的时候由菩提树分枝种植的。现在,这棵被人们精心管理和灌溉的树已经枝繁叶茂。看到它,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人生苦短”的感叹。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乔达摩的弟子们保护树比保护乔达摩的思想更用心。从一开始,乔达摩的思想就被人们误读和歪曲了。

释迦牟尼传道图,刺绣作品,现存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当乔达摩在瓦拉纳西找到他五个弟子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着苦修。看到乔达摩来找他们,他们踌躇不前,不愿迎接他。可是,乔达摩最终靠崇高的人格征服了他们。他们抛弃了原来冷淡的态度,开始专心倾听他的新思想。经过五昼夜的讨论,这五名弟子终于承认乔达摩已经修成了正果,他们诚心称颂他是佛陀。当时的印度人认为,每隔一段时间,智慧就会降临到世间的某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佛陀。在印度的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佛陀已经出现了很多。乔达摩只是这一系列中最后一个。不过,乔达摩对这个称号是不是认可,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因为在他的著作典籍中,我们从来没见过他这样自称过。
在瓦拉纳西的鹿苑,乔达摩和他的五位弟子建立了一座学院。在这里,他们自己动手搭建茅舍,招揽信徒。最开始时,有60多人跟随在他们身边。下雨的时候,这些信徒聚集在鹿苑进行研讨,天晴的时候,则四散传播自己新学到的思想。他们传播思想的方法都是口耳相传,因为那个时候印度还没有文字。不仅仅是印度,乔达摩在世的时候,《伊利亚特》可能都还没有创作完成。印度后来的文字是在地中海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而在当时,地中海字母还没有传入印度。为了在口耳相传中便于记忆,乔达摩编造了大量的偈子或者要旨,他的弟子在传教的时候就根据这些偈子和要旨扩充内容。近代人对印度佛教总是用数字来总结其思想这一做法感到不解和反感,比如《八正道》《四圣谛》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那个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帮助人们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