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

逐渐“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

公元前4世纪末期,社会整体的思想发展趋势并不同于亚里士多德。虽然后者成果卓著,可如果没有亚历山大的资助,他很可能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狂想者罢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亚历山大使亚里士多德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挥。除了社会精英,普通人的思想更愿意遵循容易走的、自己想走的道路发展。至于这条道路的尽头是不是死胡同,他们是不会认真考虑的。哲学家们面对这种自己根本无力改变的现状,只好把自己的思想从设计人类社会文明的模式中拔出来,转向自己认为美的方面,避世以求自我安慰。

也许这样粗率的说法有失偏颇。我们可以引用吉尔伯特·默里教授的相关著述,来看一看当时那些哲学家都是什么具体情况:

“犬儒学派只关心道德、灵魂与上帝的关系,人世间的学问和名誉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看似有别,其实其最终目的是很相似的——他们只关心一个人到底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只不过,伊壁鸠鲁学派是通过研究物理,斯多葛学派是通过研究逻辑和修辞来达到目的的。这些看似科学的研究方向都只是他们的手段。斯多葛学派试图用极难理解的抽象论证、思想和言辞来赢得人们支持;伊壁鸠鲁学派坚持呼吁人们走自己的道路,而不用臣服于反复无常的神灵。用四句话来总结,伊壁鸠鲁学派就是想告诉人们:‘神灵不值得畏惧,人会一死百了,幸福可以靠自己争取到,一切我们所畏惧的东西都可以隐忍克服。’”

那时,哲学对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完全漠不关心,而人世间的事情也丝毫不受哲学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