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游记
在亚历山大的一生中,有7年时间他都在率领着一支马其顿军队四处漫游,这是他最令世人瞩目的经历之一。如果说这次漫长游历最初的目的是追击大流士三世,那么到后期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有些让人费解了。也许他是想对自己要征服的这个世界做一番仔细观察;也许是这仅仅是毫无目的的漫游。据亚历山大的心腹伙伴分析,后面的推测也许更接近事实——从地图上看,亚历山大的确没有目的,也没有目的地。在这个不是“目的”的目的下,亚历山大一直把触手伸到了印度河沿岸。

大流士三世。他是亚历山大大帝最主要的对手,也是亚历山大开启自己长达6年漫游与征服之旅的因缘
Marie-Lan Nguyen 摄
漫游之初,亚历山大的确是在追击大流士三世,可是这件工作很快有了结果。当大流士三世统帅军队再一次被希腊人击败以后,不管是波斯将领还是士兵都对他失去了信心,而且那时的大流士三世已经在认真考虑要投降了。波斯将领们为了阻止国王投降,不惜把他囚禁起来,转而推举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作为首领。贝苏斯率领残余骑兵,带着被囚禁的国王一路逃跑,在他们身后是亚历山大的追击部队。
追击战没有持续很久。经过整整一夜的奔驰后,追兵就着徐徐升起的朝阳的微光发现了逃亡者的背影。波斯逃兵由败退变成了狂奔。他们抛弃了行李、妇女等一切可以抛弃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一辆驴车。后来,马其顿骑兵在一个池塘边发现了这辆驴车,车里面躺着被刺了几十下、奄奄一息的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抛弃是因为他拒绝同贝苏斯一起逃亡,于是恼羞成怒的将领们就把他刺倒了。被发现以后,大流士三世和马其顿骑兵说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有好事的历史学家想象着给他“补充”了一些遗言,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说什么。
太阳完全升起的时候,亚历山大赶到了池塘边,可是大流士三世已经死了。
亚历山大的漫游行为除了让史学家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帝王以外,它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历史上大流士一世的远征让现代史学家了解了希腊、马其顿和相关地区的基本情况,让我们知道在这些地区原来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亚历山大的游历也起到了这一作用。

亚历山大入海图。印度16世纪中叶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油画。画中形象被“印度化”的亚历山大大帝乘坐玻璃钟潜入海底。在印度,人们传言他曾带领队伍去过中国、俄罗斯和西部群岛
亚历山大率军先走到了里海岸边,然后又继续向东,穿越了西土耳其。在那里,他修建了赫拉特城。从赫拉特城出发,他又一路向北,先后经过喀布尔和撒马尔罕,进入了中土耳其的群山之中。他止步于此,没有继续向北,而是回身向南,经开伯尔山口进入了印度。
在印度河上游,亚历山大和勇敢坚毅的印度国王波鲁斯展开激战。面对印度军队中的大象,马其顿骑兵毫不畏惧,将对手一举击溃。兴致高昂的亚历山大还想率军越过沙漠进入恒河流域,可是他的士兵们却因为思乡而拒绝前进。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东方的历史上必然会留下亚历山大的身影。被迫回师的亚历山大在印度河口把大军一分为二:一部分人跟随他沿着荒凉的海岸走回波斯湾,另一部分人则登上军舰,沿海岸伴随陆上军队行进,两者在波斯湾入口会合。史料记载,在陆上行军的那部分人历经艰难险阻,许多人渴死饿死。等两支军队会合的时候,亚历山大已经率军漫游6年了。从公元前330年6月大流士三世身死,亚历山大开始游历,到公元前324年回到苏撒,在这6年里,他一路走一路打,征服了无数文明部落,修建了一系列城堡。
回到帝国后,亚历山大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国家正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封疆大吏们在私自扩军;多个地方政府宣布独立;奥林匹亚斯独揽大权,干预朝政;看守库房的小吏席卷了所有皇室财宝,沿途行贿,一直逃到了希腊——这些财宝很多都落入了狄摩西尼的手里。
虽然亚历山大的漫游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很大麻烦,但就像前面说的,我们还是借此机会知道了许多那个时代的地理人文知识。很显然,在那个时代,从多瑙河到俄罗斯南部的区域里,在里海北部和东部地区,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中,再到中国的塔里木河流域,都分布着一些相似文明的民族。这些民族的文明进化程度相差不多,其语言都属于雅利安语系,人种都属于北欧人种。他们中很少有建立城市的,多数都是以游牧的形式生存,即使有农耕行为也是暂时的。他们当时在中亚已经和蒙古人种有了交集,但蒙古人还不算多。
在最近的10 000年时间里,地球上一些水域逐渐干涸,陆地抬高。10 000年以前,在鄂毕河和咸海、里海之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海水渐渐干涸,洼地变成了草原,来自西方的北欧游牧民族和东方的蒙古游牧民族开始进入这里生存。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可供骑乘的马种流入西方。从那时起,这片土地就成了游牧民族的天下。在这里居住的人不习惯住在房屋里,而是用帐篷和大车搭建临时居所。在某个强力领袖领导下,这些游牧民族可能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大大增加,可紧接着他们就会因为两三年艰苦岁月而陷入动荡。
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多瑙河和中国之间的这片区域就不断向南或向西输出极富侵略性的游牧部落。这些部落就像积雨云一样在发源地慢慢发展壮大,然后散播出来。前面我们就已经讲过克尔特人、意大利人、希腊人、马其顿人是怎样西进和南下的;讲过米底人、波斯人如何南来,雅利安人如何进入印度。在亚历山大前100年左右,意大利又被一个雅利安语民族入侵,他们是克尔特族的高卢人。这些侵略种族大多发源于北方草原,然后纷纷进入南方的阳光明媚之地。在他们离开的地方,新的游牧民族开始孕育发展,准备再次西进和南下。
在亚历山大的漫游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颖的名字,比如“帕提亚人”,他们是一个在100年后大放异彩的游牧民族;还有“大夏人”,他们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役使骆驼作为主要畜力。一路行来,亚历山大仿佛总能遇到不同的雅利安民族分支。在那个时候,蒙古人还不是一个值得人担忧的民族,更没有人意识到,在中国的北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文明发源地,那里崛起的游牧民族不久以后将向南和向西发起进攻。认识到生活在那里的匈奴人究竟是何等危险的,只有中国人。当时西土耳其还没有突厥人的身影,世界其他地区更没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对公元前4世纪的土耳其进行观察,是亚历山大漫游中最能引起他兴趣的事情。除此以外比较有趣的就是他入侵旁遮普了。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出发,亚历山大最终没有进入恒河流域是个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从古希腊文献中获得更多的关于古孟加拉的资料了。不过幸运的是,用各种印度语写成的关于印度的文献还是很丰富的,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因为希腊文献缺少对他们的记述而耿耿于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