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的和不固定的阶层
在上面介绍的一系列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其固定性不同,而且各个阶层之间相互隔离、混杂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比如,家仆、奴隶、雇佣兵和海员中的桨手就大多不是固定的阶层。他们不急于成家传宗接代,也不太想让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工作。这些阶层主要靠战俘、负债者、小贩阶层的破产者和农民阶层的应征者来补充人员。海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阶层。在船上,船主、驾驶员和桨手分别属于不同的阶层。船主很容易就可以被划归商人行列,驾驶员和他们的亲族则在大港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传宗接代,并且把航海技术在家族里一代代传递下去。
前面提到的诸个阶层里,第八个有产阶层也是个不稳定的阶层。这一阶层的人包括依靠继承的遗产生活的人、依附他人生活的人、拥有财富的退休人员等。他们的人数既在不断增加,又因为死亡或者投资失败而不断减少。
宗教阶层和家仆阶层同样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很难依靠传宗接代来保持自己阶层人数的稳定。很多僧侣都没有配偶,而家仆要想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也不是那么容易。
分析一系列阶层的人员构成及形成特征后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明社会中真正稳定的阶层只有下面几个:国王及贵族阶层、商人阶层、手工艺者阶层、农民阶层以及牧民阶层。这几个阶层有一系列共同点,例如都能稳定地繁衍后代,并且通过相对独特的家庭教育让子女能够继承父辈的技能和职业。在配偶的选择上,他们也倾向于“门当户对”地选择本阶层内部的女子——显然这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自然而然的。
在大多数时候,社会上各个阶层之间保持着相互隔离的状态,但也有个别人通过通婚或其他途径进入另外一个阶层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些贫穷的贵族会和富有的商人通婚,工作能力强的牧民、工匠和船员会进入商人阶层,等等。通过阅读希罗多德的著作,许多人认为埃及的阶层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误解。在古埃及,真正具有排他性的阶层是半神圣的法老贵族阶层,其他阶层之间则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当然,也有些阶层是有潜在的排他性的,比如,不管是哪一个种族或哪一个历史阶段,拥有神秘技艺的手工艺者阶层都倾向于防止技艺外传,其手段之一就是禁止本阶层或者本行会的人与行会以外的人通婚。战争中获胜的一方,针对被征服者也会发展出贵族式的排他性。当然,这种排他性都是不固定的,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
后来的雅利安民族的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之间就有明显的隔离现象,这一点从至今还活跃在欧洲文化生活中的“门阀家谱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甚至这一传统在当今很民主的美国依然存在。
在欧洲诸国中,德国对门阀血统的重视最高。远在中世纪,这种重视的观念就已经形成了。在国王以下,德国有一系列社会阶层:骑士(归属各个门阀的文武官员)、市民(商人、海员及手工艺者)、农夫。当时的德国倾向于使各社会阶层固定下来,这种态度与讲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民族略有不同。后三者更赞同各社会阶层能够相互沟通融合。重视门阀血统的做法最早发源于社会上层阶级,这种做法无疑会遭到社会下层阶级的反对,于是阶级矛盾爆发了。“阶级斗争”的概念在德国更为流行,在这一方面英国和法国则落后许多。不过,在详细叙述阶级斗争的历史以前,还有许多个世纪的历史需要我们去探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