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他的学园
公元前347年,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的柏拉图去世。
与老师苏格拉底相比,柏拉图在思想气质上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笔触柔美的作家,而苏格拉底却完全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柏拉图向往美好的事物,苏格拉底对此却格外排斥;柏拉图关心公共事业、人际关系和民间疾苦,苏格拉底却不食人间烟火,不睬人间事物,而只沉浸于自己的思想当中。在苏格拉底看来,生命不过是个虚妄之物,真实存在的只有人的精神和灵魂。
对于自己的“粗野”的老师,柏拉图一向钦佩之至。他知道,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在分析和处理不同意见上有着极大的价值,所以他甘愿在自己的对话录作品中把对方当作主角。不过,由于柏拉图的性情所致,在许多对话中,主角是苏格拉底,但表达的却是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生活时代的主题思想是“怀疑”。在公元前450年以前的伯利克里时代,雅典人对其社会和政治制度格外满意,怀疑不是社会思想的主流。那时人人都觉得自己自由幸福,即使有不满,也仅仅是对强者的妒忌罢了。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着重描写了这种自信。可是在柏拉图的时代,战祸战乱带来的贫困和混乱充斥社会,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令人怨声载道的社会制度,都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曾经在自己早年和最后撰写的两部著作中,大胆地提出了要改善社会关系的设想。《理想国》是柏拉图诸多乌托邦作品中最早的一本。在书中,有一个所有青年都梦想一游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按照一个全新的、完美的计划在进行。他最后没有完成的遗作《法律篇》,就是关于这个乌托邦社会制度的研讨。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格外庞大,我们在这里想用有限的篇幅详尽描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用“里程碑”这样的比喻来做一下形容:这是人类发展中自觉自愿、系统性探讨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的开端。在此之前,人类习惯于在对神灵的敬畏中按照传统习惯组织社会形式。从那时起,就有一个人用看上去很合理、很自然的态度告诉人们:“人的命运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你们可以躲开那些烦心事,推翻那些奴役你们的人。在这一方面,你应该可以为所欲为。”
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外,刺激柏拉图最终形成自己思想观念的还有另外一件事。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曾经向外扩展,建立大量殖民地。这一点足以向人展示“社会不一定必须自我长成,它也可以由人创造”的观念是正确的。
当时,有一个比柏拉图年轻一些的人与他关系很好。这个人后来曾经在雅典讲学,而且格外长寿。这个人就是伊索格拉底。伊索格拉底是一个作家,他的文章精彩程度要远胜过他的口头演讲。他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将希罗多德的观点发扬光大,即希腊应该保持统一,这样才能弥补希腊混乱的政治和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以对抗波斯帝国。在政治上,伊索格拉底要远比柏拉图成熟,但晚年他却开始转而倾向于类似马其顿王国那样的君主制。他认为,在治理国家上,君主制比城邦民主制更加适合。在这一点上,色诺芬也持同样观点。他在晚年著作《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我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类似波斯帝国那样的专制政体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