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猿——人类的祖先
对于人类的祖先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人们曾经讨论了几百年。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同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也是由某种低级生物慢慢进化而来的;或者说,我们和巨猿、黑猩猩、大猩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再向前追溯,我们的祖先有可能是一种鱼类——它后来进化成两栖类,接着又进化为哺乳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仔细研究人类胚胎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它最初的形态更像是一条鱼——长着鳃片和鱼般的心脏和肾脏。在孕育过程中,它还经过了一些很像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阶段。此外,它还重复了低级哺乳类的结构——拥有一条尾巴。
回过头来看,我们人类的祖先到底是谁?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一个详尽的“族谱”,因为岩石很好地记下了它们进化的痕迹。可是唯独人类,却出现了“断档现象”,因为人类祖先的化石遗留很少而且不完全。这种现象其实不难理解,人类不是从一开始就会游泳的,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既然如此,那么一种很少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就不会轻易死在水里并使自己留下的骨骼变成化石。从这个角度看,岩石的记载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只有那些常年在水中生活的生物,才更容易在水中死去并留下化石。中生代岩石里很难找到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陆陆续续发现的化石中推断出人类进化这一链条的细节。
普遍认为,人的祖先是一种生活在新生代的善于奔跑的猿类。它们主要在地面上生活,在岩石间藏身,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树上生活。当然,这些猿类也会爬树,并且能够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东西,但是它已经和中生代的祖先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从树上下到地面来,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难。我们可以把人的骨骼和大猩猩的骨骼并排放在一起。虽然两者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有些关键的差别,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应该是生活在地面上的类人猿。最值得关注的是,两者脚步落地的方式很不一样。人是用他的脚趾和后跟行走的,大脚趾是行走时主要的杠杆。与人相比,大脚趾发展得有些和人相似的只有一些狐猴。狒狒是用脚板和所有的脚趾一起行走的,它用中趾作为它的主要起步点,很像熊的走法。大猩猩经常在地面上生活,可是在行走时,它们常用前肢活动,奔跑时肘关节着地,这和人类完全不一样。人类的这个特点说明,与常年生活在树上,或者只有少部分时间生活在地面的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已经在地面上生活很久了。也许从祖先那时候开始,就已经不善于攀缘了。
与动辄成千上万名成员一起生活的野马和鹿不同,人类的祖先——猿类——不是那种聚集起很多数量共同生活的族群。它们往往会单独或者成对,带着一两只幼猿在广阔的旷野里觅食。每个家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即便有几十只相互间有亲属关系的猿类聚集起来生活在一起,这个规模和庞大的原野比起来还是显得很渺小。在这种情况下,古生物学家恰好寻找到它们遗迹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在化石的寻找发掘方面,科学界进行得还很不够。以前只有西欧国家在进行这种勘探,现在亚洲、印度和非洲也都有科学家开始进行类似的考察活动了。有理由相信,在岩石的记载中必然还有成千上万条线索等待我们去发现。不过,即便如此,我们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在新生代,猿和猴就已经分道扬镳了。它们的分支多种多样,其中有些近于猿与人的共祖,从这里分出两个进化方向,一个进化成了现代猿,一个成了现在的人类。

把石块的一面砸碎,形成一条锯齿状的边缘,这就是最早的切割和劈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