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职业性损害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健康损害,统称为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如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等。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的疾病,如颈椎病、腰背痛、消化道溃疡等。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对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
● 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是最有效的措施,如改革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
● 二级预防:当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采取补救措施,如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及时治疗。
● 三级预防:当一级、二级预防措施未能有效地防止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劳动者已经发展成职业病或工伤患者时,应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职业紧张
职业紧张,也称为工作紧张,是个人能力和拥有资源达不到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时出现的生理及心理反应。职业紧张表现为疲劳、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睡眠障碍、抑郁、免疫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当它呈现为一种持续状态时,可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即诱发紧张相关疾病、职业性紧张综合征,甚至“过劳死”。出现职业紧张时,可以通过减轻工作任务、改善工作环境、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个体适应能力等方式进行调节。如果紧张状态持续存在,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想一想
同学们,在工厂车间等生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职业危害警示标志,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预防常见职业性多发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合理用力的方式和积极开展职业相关体能训练,通过正确的牵拉和关节活动方式,保持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