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安全常识

二、户外运动安全常识

户外运动是在复杂和潜藏各种危险因素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由滑坠、溺水、衰竭、中暑、脱落、瀑降、翻船、落石、山洪、失温、滑坡等引起的人体伤害事件。

户外伤害多是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引发的,户外运动者主观上的大意和处置不当是导致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提高主观思想认识,掌握防范户外伤害方法是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途径。

防范户外伤害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组织策划方必须对活动价值和活动可能带来的伤害风险进行评估,决定是否组织本次户外运动,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另一方面,个人安全管理也很重要,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具有陷入险地的抵御能力。有的灾难,如自然灾害,是无法预知的。但有两个问题一定要清楚:一是参与者是否有参加户外运动的经验;二是是否有合适的装备能够抵御天气变化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

②选择恰当的组织者。有经验的山地户外运动组织者有一套安全的组织计划,他们知道团队适宜做什么,不宜做什么,可以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重大事故发生。

③具备一些生存知识和技巧。服装器材的选择及使用、识别天气、确定方位、认识地图、结绳方法等都是户外运动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理想的领队。老练的领队在求生环境中,特别是灾难发生的最初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表现出自信和乐观,对团队具有控制力,懂得变通,有很强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山区行进原则

①坚持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山区行进尽量避开纵深的峡谷和草丛茂密的地方。如果不得不越野,则最好选择在高处行进,因为高处便于保持行进方向,并且干燥、通风,杂草、蚊虫、荆棘少,危险性低。

②注意控制节奏和速度。行进时呼吸要与步频保持协调,如果步频比呼吸快,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易疲劳,甚至腹痛。行走的速度也要控制得当。在山区平地行走,每小时4 000米;在攀登时,每增加标高300米,需要增加1小时。例如,目标山高3 000米,则需要10小时完成,再将平地行进时间(4 000米需要1小时)加进去,则总共需要11小时。另外,在爬高海拔山峰时坚持“缓慢攀爬”的原则。

③大步走。在山区行走要尽可能用大步走,能节省很多体力。行进疲劳时,应该以慢行放松替代坐下休息。

④分配好体力。上山、下山各用三分之一体力,留下三分之一余力,防止意外发生。

⑤行进组队。行进时通常需要一定的组队方式:走在最前面的是副领队,应准确掌握路线和速度;二、三位是队里的最佳位置,应该安排给最需要照顾的队员;领队应处于能照顾全队的位置。如果人员较多,可以分成五六个人一组,分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