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太极拳

第一节 认识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人应用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创立的拳术,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太极拳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各派之间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是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经过数代人努力而经历萌生、发展、壮大、成型。太极拳定名以来,陈长兴以后的太极拳演变线索是较清晰和公认的。

● 基本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指从明末清初的陈王庭至陈长兴(1771—1853),经过五代人,逐渐简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适宜大多数人习练;完成了陈氏太极拳的基本演变,形成了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形。

● 流派定型期:这个时期时间跨度较大,经历了从杨露禅学拳到孙禄堂晚年定孙氏太极拳,其间完成了现今流传的孙氏、杨氏、吴氏、武氏太极拳的形成与定型,以及陈氏太极拳的最终定型,从而最终形成并定型为目前流传较广的陈、杨、武、吴、孙氏五大流派的太极拳。此外还有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

● 普及推广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予以高度肯定,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邓小平也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太极拳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太极拳成为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继承和保护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属于全面性的运动,它可以锻炼身体各方面的肌肉。太极拳的动作比较柔和且相对简单,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习练。

太极拳的安全性较好,它注重的是用意不用力,可以有效避免身体受到伤害,还有用力不当造成的一些身体损伤。

在技巧上,太极拳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所以并没有太规范的打法。

习练太极拳的益处

太极拳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习练者的心肺功能;习练时要精神专一,排除杂念,做到用意而不用力,身心放松,可以较好地调节心理状态;习练时气沉丹田,动作以腰为轴,各关节协调配合,可增强关节、骨骼、肌肉,提高人体的柔韧性、灵活性,改善消化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学习太极拳还要学习太极拳拳理中所提倡的礼仪道德观与忠孝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注重礼节、尊师重道,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礼仪道德、个人修养。太极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矛盾对立的统一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养生观和审美观,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是中国人的骄傲。习练太极拳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和传播。

习练要求

练拳是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的过程。每个动作只有经过成千上万次重复练习,结合对太极“意”的感悟,才会有进步,这是一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习练过程。

太极拳申遗之路

2006年5月,太极拳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8年8月,太极拳正式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12月17日:中国申报的“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练好太极拳的整体要求:

①心静体松。思想上排除杂念,不受干扰,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②连贯圆活。连贯是指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动作的开始,没有间断和停顿。动作以腰为枢纽,肢体连贯:下肢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上肢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活顺、自然。

③虚实分明。“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下肢以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

④呼吸自然。习练太极拳时,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呼吸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与动作自然配合。

各部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