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中医养生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效果。中医养生保健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中医学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有以下四方面:
(一)独特完善的养生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根植于中医学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讲究体内气化升降浮沉,并用阴阳五行哲学、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三大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保健的诸原则,提出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神并养”,自成独特完善的养生理论体系。
(二)和谐中和的养生保健宗旨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内部亦是一个整体,健康就是平衡。因此养生保健的根本宗旨就是和谐中和,人与自然要和谐中和,人体内部也要和谐中和,务使体内外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则可健康长寿。如适应自然,不受外邪侵袭;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七情过极,以及节制饮食、节欲保精、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和谐中和的养生思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是和谐养生,“食饮有节”“形劳而不倦”讲的又是中和养生。唐代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亦谓“惟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
(三)综合多法的辨证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太极拳早已风靡海内外;药酒、药茶、膏方、药膳菜肴以及针灸、中药、气功等养生方法,已经受到国内外养生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并广泛使用。然而,养生保健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功一法、一招一式就能实现,而是要针对个体的生理病理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因时因地因人三因辨证的调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因此,中医养生保健包括生活起居养生、饮食药膳养生、精神情志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气功养生、文化娱乐养生以及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等方面。切忌千人一法、四时一食,而是针对养生者各自的不同体质类型、亚健康状态或疾病证候特点,有的放矢,多法联用,综合调养。
(四)贯穿一生的全面养生实践
人的健康长寿,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养生不仅仅是中老年时期的事,而是要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同时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养生保健强调其是全生命周期的事情,要伴随人的一生一世、一言一行。中老年人更要重视、践行、坚持养生之道。在未病之时、亚健康时期、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要根据不同体质类型、亚健康状态或疾病证候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养生知识、技能“必须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全面普及养生知识,践行养生之道,提高全民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作为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