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居有常
(一)起居有常的保健作用
起居,包括生活作息的各个方面;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常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清代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人们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反之,若起居无常,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体常度而随意作息,天长日久则神气衰败,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
西医学认为,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质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地正常进行。例如,如果养成了定时定量的进食习惯,到了吃饭时间,胃液就会大量分泌,产生饥饿感而摄入一定量的食物,可以达到最大的消化吸收效果;如果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到了睡觉时间,大脑就自然进入抑制状态,可保睡眠深沉,使大脑和人体得到最充分的休息。培养规律生活习惯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时起床、定时睡眠、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解大便等。
《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将“半百而衰”,东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也指出:“定息失时,伤也。”生活规律破坏,起居失调,则精神紊乱,脏腑功能受损,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可产生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对身体的影响更为明显。现代研究资料表明,在同年龄组里,退休工人比在职工人发病率高三倍之多。
(二)遵循合理的作息制度
1.一日作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指出一日之内阳气随昼夜晨昏的变化而消长,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卧作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敛藏的时候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早晨按时起床,“不欲起晚,不欲多睡”(《抱朴子·极言》)。老年人起床后不可过早出户,恐寒邪伤身。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说:“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闭,即当加意谨护,勿反开之。”午前应当多接受阳光,以助人身阳气;午后应静而少动,使阳气收藏,阴气饱满。清代尤乘《寿世青编》有“十二时无病法”,讲的就是一天十二时辰的养生方法,内容丰富,可参照行之。
2.四时作息
一年之中,四时的阴阳消长,对人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所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指出:春季宜晚睡早起,外出散步,以应升发之气;夏季宜晚睡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参加户外活动,以应长养之气;秋季宜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和春夏季节之早起比较宜稍稍迟点起床,以应收敛之气;冬季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起床或外出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以应潜藏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