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即“以情胜情”的调摄情志的方法,具体有五脏情志制约法和阴阳情志制约法两种方法。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五脏情志制约法,即运用情志所属五脏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调节情志、恢复脏腑气血平衡的调摄情志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中医学通过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的调摄情志的方法。正如明代吴昆《医方考》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以上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和调气血脏腑。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精神情志养生上有特殊意义。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应超过或胜过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强大刺激,抑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以情胜情”的目的。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
阴阳情志制约法,即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以调节情志、恢复脏腑气血平衡的调摄情志的方法。人类的情志活动相当复杂,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有时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常可用阴阳属性加以区分。《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过激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志、情绪,皆可配合成对,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同时,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复常。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人体气机,从而起到调摄情志的作用。
“情志制约法”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气机的调整方法,我们只要掌握情志对于气机运行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即可,切不可机械刻板、千篇一律地照搬。倘若单纯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而滥用情志制约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调摄情志、精神养生的作用。
(董胡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