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寿天的因素

二、影响寿天的因素

人类的寿命相对固定,但是就个体而言,人的寿命又有较大的差异。影响人类寿命长短即寿夭的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一)先天禀赋的强弱是决定人类寿夭的主要因素

先天禀赋,是个体在先天胎传、遗传的基础上及胎孕期间内外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代谢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禀赋源于父母先天,故称先天禀赋。

人的寿夭与父母先天禀赋密切相关。先天禀赋受于父母,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强,因此寿命比较长。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虚弱,精神萎靡,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差,所以寿命比较短。如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气寿篇》指出:“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1974年,国外科学家研究了9000多个子女的寿命,结果亦发现:父母长寿的,子女也长寿。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研指出,人的健康、长寿15%决定于父母的遗传。

(二)后天因素是决定人类寿夭的重要方面

先天禀赋虽然是寿夭的主要决定因素,但若自持先天禀赋充足,不注意后天生活调护,那么体内所含的优质精气也会被逐渐消耗,最终导致早夭。反之,若是先天禀赋薄弱,能够后天摄养得当,可使禀赋、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先天不足而健康、长寿。如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景岳全书》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健康长寿7%决定于气候影响,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而60%决定于自己。

影响人类寿夭的后天因素约有以下四点: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具体包括气候环境、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和各种环境污染等。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整体观,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会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有可能引起疾病或影响寿命。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淮南子·坠形训》指出:“暑气多夭,寒气多寿。”唐代医学家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次注中解释,“阳不妄泄,寒气外持,邪不数中,而正气坚守,故寿延”;而湿热地区的居民“腠理开多而闭少”,“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早在2500年以前,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就被发现是长寿区。目前,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仍是我国的长寿区。但是由于现代人改造环境的能力远远强于古人,所以我国东南地区目前也有不少高寿者。

现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化学及放射性物质、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均可导致环境污染。这些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就会产生致敏、致癌、致病等作用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寿命。

2.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也会对人产生影响。如《论衡》指出:“太平之世多长寿之人。”

过去,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缺衣少食,生活不规律,饥饱失常,导致正气损伤,抗病能力低下,各种疾病频发,尤其是瘟疫流行,更加带来大量人群的死亡,平均寿命短。现在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规律,丰衣足食,正气强盛,抵抗力强,疾病较少,平均寿命也较长。

社会环境因素之中,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亦会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减损寿命。

当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更加充裕,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人类对自身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入,知道养生保健、有病早治、病后防复,因此人类的寿命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越来越长。

3.个人行为因素

个人行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在饮食、起居、劳逸、嗜好、欲望等方面的行为方式。

个人行为方式如果适度,则有利于健康;反之,则会有损于健康,引起疾病,甚至导致夭亡。例如,饮食摄入不足,则正气不足,身体虚弱;饮食无度,则损伤脾胃。嗜食肥甘,则助湿生痰;嗜食辛辣,易化火灼津。过劳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房事过度,常会大伤肾精肾气,出现早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4.个人疾病损伤

疾病损伤与寿夭之间亦有密切的关系。

疾病会加速衰老,衰老又会诱发疾病。现实生活之中,能够享尽天年,“无疾而终”者是极为少见的。上海医科大学老年病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对6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做了调查,通过对6860份死亡证明的调查发现,因疾病死亡者占82.3%,以衰老为直接死亡原因的仅占0.2%。譬如就目前而言,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疾病。所以,中医养生保健十分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避其邪气,减少患病次数,遏制病情加重,防止因疾病而减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