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与中医的健康观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现代的健康观则是整体健康,其含义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身体没有疾病。
(一)西医的健康观
历史发展到近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飞跃。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最新定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说明人是社会的人,医生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人的身体情况,还要考虑社会、精神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只有生理和心理皆健全,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健康的概念,先后在八条规定(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十条和十四条具体的健康规定:
1.十条规定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2.十四条规定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的颈、肩、臂的位置协调;
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和皮肤富于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道德高尚,有良好的公德,有道德修养;
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工作、生活、娱乐等以不影响、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健康为前提;
不侵占、偷窃他人钱财物品和作品以及研究成果;
不吸毒,不淫乱。
(二)中医的健康观
中医养生保健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形与神俱”,具体表现为形体、心理、社会、道德的四维健康观。
1.形体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
人的健康首先是形体的健康,只有形体强健,精神才能充沛。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与统一。“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体健康的保证。这种平衡如果被破坏,阴阳失去平衡,人体便会发生疾病。
“阴平阳秘”表现为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维持生命活动的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来源充足,生化无穷,运行调畅。
2.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方面
医学家、养生学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在所有的精神心理活动中,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也最常见。
情志活动的正常反应是脏腑功能良好的表现,同时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当情志变化超越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即称为“七情内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灵枢·本脏》强调“志意和”,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整体和谐的健康状态。《灵枢·本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和喜怒而安居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情志和调是健康的标志,调摄精神情志可以预防疾病。
3.适应社会是健康的更高要求
中医学非常重视个人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并获得满足感,从而保持情绪稳定、感觉愉快的良好状态。由此即可安定气血,强健脏腑,促进身体健康,尽享天年。
养生保健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淡泊名利,与人交往要谦逊诚恳,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孙思邈《千金要方》亦谓:“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
4.道德健康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道德高尚,可保持正常的心理与情志活动,从而促进健康长寿。
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能使自己的衣食住行及精神情志方面合理适度,可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淳德全道”,以及孔子提出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等观点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