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养生法
针刺养生法,是选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等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旺盛,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
针刺养生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养生则着眼于强身健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用针、选穴上亦有一定差异,所以作为中老年人自我或家庭针刺养生,宜选用非破皮刺法,即用手指、笔尖、火柴棍等按压腧穴,激发经气,同时选穴亦不宜过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用针的手法、刺激的强度亦宜适中。
(一)针刺养生的方法
1.针刺配穴
针刺养生可选用单穴,也可选数穴为一组进行。单纯增强机体某一种功能,可选单穴,以突出效果;欲调理整体功能,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效应。
2.针刺方法
针刺养生施针宜和缓,刺激宜适中。得气即可,按压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施针时,更应谨慎小心。
知识链接
得气
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是指针刺腧穴后,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即针刺部位感到的酸、麻、重、胀、热、凉、痒、痛、蚁行等感觉和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传导。
得气是取得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一般来说,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迟缓,疗效较差。
3.针刺禁忌
身体虚弱者,不宜针刺;饥饿、酒醉、大怒、受惊、过度劳累时,亦不宜针刺。
(二)常用针刺保健穴位
1.足三里
【取穴】外膝眼下3寸(同身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参见图8-1)

图8-1 足三里
【作用】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强壮要穴。
【针法】垂直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向四周扩散或向足背扩散为宜。手法宜轻捷。
2.曲池
【取穴】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屈肘取之。(参见图8-2)

图8-2 曲池
【作用】祛风解表,调和营血,降泄逆气,强壮明目。用于预防老年视力减退,巩固牙齿,调整血压,并有预防感冒等作用。
【针法】垂直或微斜向上肢远端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向上肢远端扩散为主,刺激强度宜适中。
3.三阴交
【取穴】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缘处。(参见图8-3)

图8-3 三阴交
【作用】健脾益肾,疏肝调经。本穴对增进腹腔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健康有较重要的作用,用于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碍、妇女之经带疾病。
【针法】垂直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局部酸胀为宜。
4.关元
【取穴】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参见图8-4)

图8-4 关元、气海、中极、中脘
【作用】强身健体。为保健要穴。
【针法】垂直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如线状向会阴部放射为宜。
5.气海
【取穴】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参见图8-4)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为防病强身要穴。
【针法】垂直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如线状向会阴部放射为宜。
6.中极
【取穴】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参见图8-4)
【作用】益肾兴阳,通经止带。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针法】垂直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如线状向会阴部放射为宜。
7.脾俞
【取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参见图8-5)

图8-5 脾俞、肾俞
【作用】调理脾气,运化水谷,和营统血。用于预防脾胃疾患及强壮身体。
【针法】垂直刺激或从旁边1cm处向穴位处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肋间放射为宜。
8.内关
【取穴】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伸臂仰掌,两筋间取之。(参见图8-6)
【作用】宁心通络,调血和营。本穴有明显的改善冠脉循环、调整心脏功能、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为预防冠心病的要穴。

图8-6 内关
【针法】垂直或微向肩部方向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肩部放射为宜。
9.神门
【取穴】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参见图8-7)

图8-7 神门
【作用】宁心安神,疏经通络。本穴有调整心脏功能、调治神志病的作用。
【针法】垂直刺激,持续1~3分钟,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指端放射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