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
养生保健的意义重大,从小处讲,个人要想强身健体、少生疾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养生;从大处说,人类要想与天地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稳定地发展进步而不至湮灭也必须养生。中医养生保健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四方面:
(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奔小康,先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目前党和国家都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作为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工作。
首先需要各级领导、各行各业都把维护人的健康、养生保健作为制定政策和行为规范的出发点。既要促使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健康长寿。一切发展都要“以人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作为代价。人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养生的意义在于人人都要珍惜自我,保护环境,促进健康,进而促使全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日益增多,人们在生活逐渐丰裕以后,复杂的生物、社会及心理等综合因素引起的“现代文明病”接踵而至。当前我国民众的疾病谱已从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疾病演变,身心性、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多,慢性病、老年病比例越来越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水平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种模式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即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古老且充满活力的中医养生保健正好与当代社会疾病谱、医学模式的变化相适应,其所倡导的四维健康、天人相应、和谐中和等基本观念、原则,恰恰为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健康理念。因此,要求我们把人类、社会和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应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从而杜绝、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
(三)符合卫生健康服务前移的要求
“预防为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方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不是病前预防,而是平时不注意,有病乱求医;不少医生也像消防队员一样哪里报警扑向哪里。实际上,中医养生学早就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高明的医生不是等人得了病再去医治,而是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重视疾病的预防和传变。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区、乡镇卫生服务,强调健康管理,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服务。将卫生健康服务前移,医疗卫生工作变革为卫生健康服务,不仅能有效促进全民健康、健康老龄化,而且可大大降低卫生经费,缓解社会卫生工作负担,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四)促使精神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
当代社会,人们社会交往增多,生活工作学习节奏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对社会交往和生活工作学习的不适应和厌倦、精神的紧张和情绪的烦躁;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物欲诱惑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物欲冲击下精神心理的失调;高度发展的社会、激烈迅猛的竞争,构成了形态多样的压力,致使不少人处于包括精神心理亚健康等在内的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病、肿瘤等身心疾病明显增多。
中医养生保健要求人们“修身养性”“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恬惔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思邈“养生十要”则把“强神”作为第一要素。中医养生保健强调精神情志养生,把精神情志和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要地位,现代四维健康观也包括道德健康,说明中医养生保健对于促进人们精神修养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 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