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保健,食后养生

三、进食保健,食后养生

(一)进食保健

进食阶段的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人体消化吸收,对维护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非常重要,故应予以足够重视。

1.进食宜缓

进食宜缓是指进食时应该细嚼慢咽、从容缓和。

细嚼慢咽,如清代沈子复《养病庸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如此,既有利于脾胃肠功能的正常发挥,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脾胃。

从容缓和,即缓食。缓食则食下易化,急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因此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2.食宜专心

食宜专心是指人们在吃饭时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进食。

进食专心致志,既可品尝、享受食物的美味,又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更能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食等食品合理搭配,提高营养效果。正如《论语·乡党》所谓“食不语”,即进食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一心一意地进食。

自古以来,人们早已认识到食宜专致,专心进食有利于消化吸收的道理。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然思绪万千,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不会激起人们的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不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

3.进食宜乐

古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因此,在进食前后,均应注意保持愉快的情绪,力戒忧愁恼怒,以避免其危害人体健康。

人的情绪好坏直接影响食欲,影响消化吸收。愉快的情绪可使食欲大增,脾胃、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旺盛。这就是《内经》所谓“土得木而达”和“肝主疏泄、帮助消化”的意思。反之,情绪不好,忧愁恼怒,则会影响食欲,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胃肠、脾胃功能紊乱。

进食宜乐应注意三点:一是进食过程中不谈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二是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三是进食时聆听轻快、优美的音乐,能放松精神、愉悦心志,有助于消化、吸收。

(二)食后养生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平日点心饭后,以热手摩腹,出门庭五六十步,消息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进食之后的养生保健。食后养生宜常做以下三种调理:

1.食后摩腹

进食之后,取坐位或仰卧位,搓热双手,两手重叠置于腹部,先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圈到大圈转摩20~30次,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圈到小圈绕脐转摩20~30次。

食后摩腹不仅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而且还能增进腹腔及其胃肠道血液循环,所以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辅助治疗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肠炎等胃肠疾病。

2.食后散步

进食之后,不宜不活动,也不宜活动过量。食后宜做一些从容和缓的活动,如散步以及慢走或擦擦桌子、扫扫地、洗碗等家务劳动,有益于健康。

食后即卧会影响胃肠、脾胃功能,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液流于四肢而影响脾胃、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如养生箴言有云“饱食勿硬卧”“食饱不得急行”“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则明确指出“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3.食后漱口

食后漱口时,先将少量茶水或盐水含入口内,紧闭嘴唇,上下牙自然张开,鼓起腮帮,使液体通过牙间隙区。再鼓动两颊及唇部,舌头自然摆动,使溶液能在口腔内充分接触牙面、牙龈及口腔黏膜表面。利用水的冲击力反复冲洗口腔,然后吐出。

进食之后,口腔内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存留过久往往会引起口臭,或发生龋齿、牙周病。食后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并能有效防止口臭、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即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