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季养生
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生,气候由热转凉,万物因此成熟而形态稳定,不再生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其为“容平”。秋季自然界阳收阴生,应于肺脏,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气微生与肺气清肃的季节,因此,秋季养生应保养此“收敛”之气。
(一)生活起居
1.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向外疏泄趋向于向内收藏,人们的起居作息应做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疏泄,使肺气得以舒展。为了保养肺的秋收之气,在秋季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与春夏季节之早起比较宜稍稍迟点起床。如清代张志聪注释说:“鸡鸣早而出埘(鸡窝)晏,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
2.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我国自古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谚语,即要适当“秋冻”。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但还不至于寒,人们尚能耐受,因此,一般人或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感冒、气管炎的人,为了能使机体从夏热顺利地与秋凉接轨,也为了提高机体对冬天的御寒能力,可适度秋冻。秋冻不仅能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同时亦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符合秋季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要求。秋冻一般宜在初秋,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进入深秋则应注意保暖,不必刻意“秋冻”。
(二)饮食调养
1.减辛增酸,保护肝气
秋季肺脏当令,肺气较强,而肺属金、味辛,肝属木、味酸,肺强则易于伤肝,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秋季宜多食葡萄、石榴、柠檬、西红柿等酸味食物,食酸可以强肝以防肺金克伐肝木,同时酸甘之味又可化阴以润燥。秋季宜少食葱、姜、蒜、辣椒及韭菜等辛温食物,既可避免肺气过强伤肝,又可减少辛散耗伤津液而预防燥病的发生。
2.养阴润肺,预防燥病
过了秋分这一节气,由于雨水逐渐减少,湿度较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深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即易被秋燥病邪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咳嗽咳痰、大便干结等燥病。因此,秋季宜常吃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柑橘、红枣、莲子、白果、芝麻、百合、山药、木耳、蜂蜜、牛奶、泥鳅、鲥鱼、鸭肉等都是秋季很好的食物。
(三)精神情志调摄
1.调摄精神,远离悲秋
肺属金,在志为悲与忧,与秋季阳消阴长相通应。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秋雨易使人感到萧条、凄凉,勾起悲愁、忧郁等不良情志,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引起垂暮之感而情绪低落。故秋季应注意调摄精神情志,远离悲秋。如宋代养生家陈直曾曰:“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2.收敛神气,使志安宁
秋季宜安心静养、安宁平静,不宜妄动七情而暴怒狂喜悲忧。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秋季应不以物喜、不为己悲,要宽容豁达、淡泊宁静,或外出秋游、登高赏菊,饱览大自然秋景烂漫,或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情志的影响,使肺气清肃,才能顺应自然界“秋气平”的特点,也才能符合秋季养“收”的养生要求。
(四)运动锻炼
1.金秋时节,最宜运动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最好时期。秋季健身锻炼,应因人而异选择锻炼项目,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健身操、五禽戏、八段锦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锻炼,如松字功、意守功、真气运行五字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健的养生功效。
2.秋季收敛,不宜过动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萌动,不宜运动过度。秋季运动养生,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早晨以进行跑步、打球、太极拳、健身操等为主的运动项目最宜,晚上则以散步、慢跑等强度不大的运动或“静功”锻炼最好;第二,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量则宜由小到大;第三,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清晨气温较低,不可穿单衣做户外运动,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灵活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