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想清净
“清净”一般是指思想清净,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神清气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正气内存,心宁神安、精神安定的目的。
养生保健提倡的思想清静就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不想入非非,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一)清净是养生之本
调神养生,首在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如《道家养生学概要》云:“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而老子和庄子早就提出了“清静无为”这种保持心灵纯粹、清静不躁的主张;《内经》所谓“恬惔虚无”即指心志的安闲清静。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静,而心神清静,则气血调畅、脏腑安和,因此养心养神为养生之根本。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之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若个体经受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心理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可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
“思想清净”养生的方法,具体有三种:
1.少私寡欲
少私,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指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多,若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进而扰乱清静之神而心神混乱,即导致气机紊乱、引发疾病。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少私寡欲应注意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二是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如《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2.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如清代翁藻《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
这种敛思凝神、保持心神清静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做法是截然不同的。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因此敛思凝神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
3.抑目静耳
眼睛与耳朵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道德经》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年人因阅历丰富,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而难静,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这一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