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艾灸养生法

二、艾灸养生法

艾灸养生法,是选用艾条或艾炷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煦养脏腑、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

艾灸养生,流传已久。在《黄帝内经》中,已经阐述艾灸与养生的关系,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艾灸养生仍是广大民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一)艾灸养生的方法

1.艾灸方法

艾灸养生多为艾条灸,有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等方式。根据施灸者体质情况及所需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

2.艾灸时间

艾灸时间一般为3~5分钟,长到10~15分钟。养生艾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部、背部宜长。老年人、妇女施灸时间宜短。

3.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仅有微红灼热现象的,很快就可消失,无须处理;如因施灸过重,皮肤出现小水疱,只需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愈;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水液;如有化脓现象,要保持清洁,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吸收愈合。

4.艾灸禁忌

艾灸养生,应注意三点:一是不宜在过饱、过饥、酒醉的情况下施灸;二是颜面部不宜施疤痕灸;三是患病后不论外感发热还是阴虚发热,凡脉象数者,均不宜灸。

(二)常用艾灸保健穴位

1.足三里

【取穴】参见图8-1。

【作用】现代临床观察,可预防中风、冠心病及流感等传染病。

【灸法】麦粒至黄豆大艾炷灸,3~9壮。艾条灸,每次15~20分钟。

2.神阙

【取穴】脐窝正中处。

【作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为保健要穴。现代用于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灸法】黄豆至枣核大艾炷隔盐灸,5~30壮。艾条灸,每次15~20分钟。

3.膏肓

【取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参见图8-8)

图8-8 膏肓

【作用】健脾益胃,培补肾元。为防病延年的要穴。

【灸法】黄豆大艾炷灸,3~7壮。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

4.中脘

【取穴】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参见图8-4)

【作用】调理脾胃,增强食欲。为防病健身要穴。

【灸法】黄豆大艾炷灸,3~7壮。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

5.涌泉

【取穴】足底中线之前、中1/3处。脚趾踡曲,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参见图8-9)

图8-9 涌泉

【作用】补肾壮阳。有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灸法】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

6.肾俞

【取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参见图8-5)

【作用】调肾强腰,聪耳明目。有保健抗老的作用。

【灸法】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

7.大椎

【取穴】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即为该穴。(参见图8-10)

图8-10 大椎、身柱

【作用】清热解表,截疟止痫。现代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作用。

【灸法】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5~30分钟。

8.身柱

【取穴】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参见图8-10)

【作用】宣肺清热,宁神镇咳。用于预防疲劳与药物毒副作用等。

【灸法】麦粒大艾炷灸,3~7壮。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

9.百会

【取穴】头顶,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间连线中点处。(参见图8-11)

图8-11 百会

【作用】苏厥开窍,升阳固脱。本穴是多经交会之处,百病皆治。

【灸法】艾条灸,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