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见部位按摩
按摩养生法多以自我按摩为主,简便易行,行之有效。以下简要介绍一些传统的部位保健按摩法。
(一)摩面
1.操作方法
两掌心相互搓热,中指从鼻两侧沿鼻梁上抹,经眉头至前额,然后放平四指,分推至两额角,再用两掌心从上而下摩面颊,如浴面状20~30次。
2.功效作用
提神醒脑,改善血行,美容保健。
(二)熨目
1.操作方法
两手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目之上,如此反复熨眼3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稍停片刻。
2.功效作用
养睛明目。常用此法,可使眼睛明亮有神,不生眼部病痛。
(三)搓鼻
1.操作方法
先将屈曲的拇指关节相互搓热,然后从两侧鼻翼开始沿鼻梁搓至目内眦下,反复搓30次;再用屈曲的拇指关节分别按揉迎香穴30次;用一手的拇指、食指相对揉捏两鼻翼至鼻根3~5遍,再用一手的食指、中指面置两鼻孔下缘做上下揉动30次;然后,用一手的拇指指甲掐鼻中隔和人中各5次。
2.功效作用
宣肺通窍。常用此法,有预防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四)叩齿
1.操作方法
晨起前静心凝神,嘴唇轻闭,上下门齿相叩36次,两侧臼齿相叩36次。
2.功效作用
生津固齿,健脾和胃。常用此法,有预防牙病和消化不良的作用。
(五)鸣天鼓
1.操作方法
(1)掩耳:用两手掌根使耳壳前后对折,紧按耳孔,两手食指、中指轮流轻击风池穴处20~30次,用掌心掩按耳孔后骤然抬离,反复开闭10~20次;两手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3次,再骤然拔出3~5次。
(2)摩耳轮:两手掌同时摩擦两耳壳20~30次,两手食指屈曲的第二节摩耳轮20~30次。两手食指指面同时按揉两侧耳壳的耳甲艇、耳甲腔各10~20次。
(3)提耳郭:两手拇指、食指同时向上提耳郭20~30次。
(4)捋耳垂:两手拇指、食指同时向下牵捋耳垂20~30次。
2.功效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脑。常用此法,有预防头痛、头昏、眩晕、健忘、耳病、目疾的作用。
(六)摩头
1.操作方法
两手五指屈曲,从前额沿头顶至枕部推40~50次,如梳头样;用一手指端自前额向项后部按揉3~5遍;两手指屈曲,指端均匀地轻轻叩击头顶部;两手抓握头发向上提抖3~5次;两手拇指在玉枕穴处,横向按揉20~30次,再按揉风池穴3~5次;两手十指交叉,抱枕骨部,掌心做一紧一松的相对用力10~20次。
2.功效作用
畅通任督,调和阴阳,祛风止痛,健脑护发。常用此法,有预防头痛、健忘、脱发的作用。
(七)撮颈前
1.操作方法
用一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颈部两侧,掌心贴喉结从上向下抹搓20~30次,再用中指揉天突穴5~10次。
2.功效作用
通气祛痰。常用此法,有预防咽炎、喉炎的作用。
(八)推桥弓
1.操作方法
用右手推左颈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内侧;再用左手推右颈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内侧。反复操作5~10次。
2.功效作用
降逆泻火。常用此法,有预防高血压病、头痛的作用。
(九)摩胸腹
1.操作方法
用右手掌从右乳上方,手指并拢,用力向下推至左侧腹股沟处;再用左手从左乳上方同样用力推至右侧腹股沟处。反复操作10~20次。
2.功效作用
运气开积,消食化痰。
(十)摩心前区
1.操作方法
左手按于心前区,右手按在左手上,沿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各摩动40~50次。
2.功效作用
益气强心,缓急止痛。常用此法,有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病的作用。
(十一)摩脐
1.操作方法
用左手掌心贴脐部,右手按于左手手背上,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200次。
2.功效作用
温阳固脱,益精壮元。常用此法,有防治五更泻、遗尿的作用。
(十二)擦少腹
1.操作方法
两手小鱼际紧贴天枢穴,做向腹股沟方向的上下擦动30~40次,以发热为度。
2.功效作用
疏肝理气,补肾益精。常用此法,有防治妇科疾病、大便秘结的作用。
(十三)摩腹
1.操作方法
右掌心贴住腹部顺时针方向摩动30次,再用左掌心贴住腹部做逆时针方向摩动30次,反复交替操作5次。
2.功效作用
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常用此法,有预防胃脘胀满、腹泻或便秘的作用。
(十四)强腰功
1.操作方法
两手搓热后紧按肾俞穴,稍待片刻后用力向下搓至尾椎部,两手一上一下往返搓50~100次;两手叉腰,用拇指面紧按腰眼,旋转按揉,以感酸胀为宜;用右掌心按在命门穴上下搓动20~30次。
2.功效作用
补肾培元,强身益寿。常用此法,有防治腰痛的作用。
(十五)旋腰功
1.操作方法
端坐在方凳上,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以腰椎为轴心做前俯、后仰、左旋、右旋的运动各5~10次。
2.功效作用
补肾壮腰,疏通经络。常用此法,有预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
(十六)擦手
1.操作方法
两手搓热,左手紧贴右手背摩擦10~20次,以发热为度,再用右手紧贴左手背摩擦10~20次。
2.功效作用
调气和血。常用此法,有预防手指麻木、冷痛及冻疮的作用。
(十七)擦臂
1.操作方法
用右手掌从左胸沿上肢前臂内侧向上擦至腋下,再用右手掌按在左肩外侧从上向下擦至左上肢前臂,反复操作20~30次;换左手掌擦右上肢。
2.功效作用
通经活络。常用此法,有预防肩臂麻木、酸痛的作用。
(十八)擦腿
1.操作方法
两手虎口相对抱一侧大腿,从大腿根部用力向下擦至踝部,然后再从踝部向上擦至大腿根部,反复操作10~20次。用同法擦另一侧下肢。
2.功效作用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滑利关节。
(十九)按揉足穴
1.操作方法
两手拇指在两下肢的伏兔、鹤顶、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依次先按后揉,每穴按3~5次,揉30~50次。
2.功效作用
调和阴阳,理气活血,健脾温中。
(二十)摇踝关节
1.操作方法
取正坐位,先将左腿搁右大腿上,左手抓踝,右手抓脚,做向内、向外的旋转各20~30次,左右脚交替。
2.功效作用
滑利关节,强筋健骨。
(二十一)擦涌泉
1.操作方法
取盘坐位,先用右手擦左脚涌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擦右脚涌泉穴100次,亦可用拇指按揉涌泉穴20~30次。
2.功效作用
引火归元,滋阴育阳,安神宁志,活血通络。
(二十二)捶背
1.操作方法
捶背分自己锤打及他人捶打两种。
(1)自己捶打:两腿开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自然下垂。捶打时,先转腰,两拳随腰部的转动,前后交替叩击背部及小腹。左右转腰为1次,可连续做30~50次。捶打顺序为先下后上,再自上而下。
(2)他人捶打:坐、卧均可。坐时,身体稍前倾;卧时,取俯卧位,两臂相抱,枕于头下。术者用双拳沿脊背上下轻轻捶打,用力大小以捶击身体时震而不痛为度。从上而下为1次,可连续捶打5~10次。
2.功效作用
行气活血,和调脏腑,疏经通络,益肾强腰。
(潘道友 余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