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人体的关系

一、时间与人体的关系

(一)时间与人体生理的关系

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经脉气血的循环流注及其脏腑的功能活动等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并随着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变换、昼夜更替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如《灵枢·岁露论》即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之“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是从天人相应的观点阐释一年不同季节人体气血的分布特点。《素问·八正神明论》之“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提出人体气血的运行及盛衰,不仅随季节气候的更替而变化,而且同日照之强弱、月之盈亏密切相关。

另外,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随年、月节律变化,而且日节律、一日时辰变化等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降,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随平旦、日中、日西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清代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中《气血注流歌》有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表明人体血气于脏腑经络之中的流注变化,可随着时辰的不同而各有其时应至。

(二)时间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人体生理活动随不同的时间节律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性及应激性变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然而,这种适应性的变化是有限度的,一旦这种适应能力被超越,就会打乱机体内有序的周期性节律状态,由此即可导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恒定状态紊乱,出现病理反应,引起疾病。

在时间季节里的“寒暑相推者时之常”的正常转换规律中,人能及时地适应,但自然气候一旦出现反常现象,“非其时而有其气”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说明自然界气候的季节性时序变化存在着两种异常类型,即按常规的季节时序的周期已到,而相应的自然气候却没有应时而至,或是季节性的时序未至,而不应有的自然气候已至,从而使气候与时序不相协调,打乱机体内有序的周期性节律状态,导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稳定状态紊乱而出现病理改变。各时序变化都有其特点和规律,除一般疾病外,还常常诱发一些季节病和时令性流行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春善病鼻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清代雷丰《时病论》曰:“春季多春温、风温与伤风,夏季多泄泻、痢疾与寒中,秋季多疟疾、湿温与秋燥,冬季多咳嗽、伤寒与冬温。”

此外,由于人体内存有阴阳盛衰的生物钟节律,因此人体一旦发病,在一日内的病情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阐明了病情在一日中的变化规律,并从人体阳气的生、长、收、藏的变化阐释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