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年期养生
中年是指青年到老年之间的这个时段,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世界各国标准不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45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常把35岁以下的成年人列为青年人,把60岁作为步入老年的界限。因此,在我国中年是指35~60岁这个时段。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灵枢·天年》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在30岁以后,大约每增加一岁,功能减退1%。中年属心理成熟阶段,情绪多趋于稳定。但随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重任的增多,心理负担逐渐沉重。衰变、嗜欲、操劳、思虑过度是促使中年人早衰的重要原因,也是许多老年慢性病的起因。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兴论》强调:“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说明中年的养生保健至关重要。如果养生得当,既可精力旺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亦可延年益寿。
(二)养生要点
1.不宜过度思虑
很多中年人肩负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现实工作、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情绪陷入焦虑、抑郁、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思虑伤脾,郁怒伤肝,必然耗伤精气心神,导致早衰、多病。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强调“壮不竞时”“精神灭想”,就是要求中年人要积极乐观,不要为琐事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应注意合理用脑,劳逸结合,有意识地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或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及时释放焦虑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2.切勿过度劳累
中年人要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在保证充分营养的前提下,要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会休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生活节奏。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的运动,闲暇时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健身术,或游泳、登高、对弈、垂钓等,既可怡情养性,又可锻炼身体。必须保证睡眠时间,切不可因工作繁忙经常开夜车,切忌通宵达旦地工作。
3.注意节制房事
人到中年体力下降,加之工作紧张,家务繁忙,故应节制房事。如果房事频繁,势必损伤肾精、肾气而影响健康和长寿。应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相应减少行房次数,以固秘精气,维护生命之根基。如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指出,“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又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此为经验之谈,可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