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性养生

二、女性养生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广嗣纪要》记载:“女子以血为主。”《灵枢·五音五味》指出:“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妇女无论是月经形成,还是孕育胎儿、分泌乳汁等,均以血为物质基础。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因此,妇女养生保健以养血补血为要。

妇女以肝为先天,易受不良情绪影响,又具有感情丰富、情难自制的心理特点。因此,妇女的养生保健,需保持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妇女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在病理上,因其生理、心理特点,较男性更易发生身心失调的改变。因此,女性除了注意一般的养生保健外,尚须注重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及围绝经期的养生保健。

(二)养生要点

中老年妇女的养生保健,就性别特点而言主要是经期养生与围绝经期养生。

1.经期养生

(1)寒温适宜:血得寒则凝泣不行,故妇女在行经期间,应寒温适宜。清代萧埙《女科经纶》说:“寒温乖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指出经期宜加强寒温调摄,尤当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否则,易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病症。

(2)节制饮食:清代沈金鳌《女科玉尺》言:“若经来时,饮冷受寒,或吃酸物,以致凝积,血因不流。”说的是月经期间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忌食生冷、味酸、辛辣、香燥食物,以防生冷、酸味食物令经脉凝涩、血行受阻,导致经行不畅、痛经、闭经;辛辣、香燥食物助阳耗阴,致血分蕴热、迫血妄行,引起月经过多。另外,经期也不宜过量饮酒,以免刺激胞宫,扰动气血,影响经血的正常进行。

(3)调畅情志:月经期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女科经纶》云:“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急怒过度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气血结逆于脏腑经络,而经于是乎不调矣。”强调情志因素对月经的影响极大。经期若产生紧张忧郁、烦闷易怒之不良情志,则经血不得正常疏泄,易致乳房胀痛、腰酸疲乏、少腹坠胀等症。因此,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轻则加重经间不适,导致月经失调,重则出现闭经等病症。

(4)劳逸结合:经期以溢泻经血为主,需要气血调畅。适当活动,有利于经行畅利,减少腹痛,故月经期一般可照常工作,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不应过度疲劳。若劳倦过度则耗气动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病症。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云:“若劳动过极,脏腑俱伤,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而下。”

(5)卫生清洁:经期常用温水洗擦外阴,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保持内裤、卫生巾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并置于日光下晒干,卫生巾要柔软清洁、勤换。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严禁房事、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

2.围绝经期养生

围绝经期为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妇女一般在45~50岁进入围绝经期。此时由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损,失去生殖功能,致使阴衰阳盛、阴阳失调,出现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等一系列不适的自觉症状。为了使妇女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应注意以下养生保健:

(1)稳定情绪:围绝经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情志,勿大怒,勿忧思。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要保持情绪乐观,胸怀开阔,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度过短暂的围绝经期。

(2)饮食调养:围绝经期妇女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频繁,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往往出现精血虚损的不适表现或相关病证,可选食益精养血的食材或药食两用物品,前者如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以及甲鱼、海参、淡菜、雪蛤等,后者如枸杞子、黑芝麻、阿胶、当归等。同时要少食或不食辛辣、烧烤、油炸的食物,以及伤阴、耗血的食物,亦要少饮酒、少喝咖啡和浓茶。

(3)劳逸结合:围绝经期妇女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不可过度安逸少动,要充分理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宜做适当的劳动、运动,如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以锻炼身体,分散注意力,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4)定期体检:绝经期前后是生殖器肿瘤好发的时段,应定期做相关检查。对发生的特殊腹痛、异常的阴道流血、异常增多的带下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确定疾病性质,以便尽早诊断、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