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搭配,调和食性
知识链接
药性、食性与养生保健
中医学使用食材、药材养生保健与治疗疾病、恢复功能,讲究药材或食材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毒性(食物无毒性)等药性或食性。
1.四气:指药材或食材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五味:指药材或食材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3.升降沉浮:指药材或食材对人体气机或升浮或降沉的不同趋向作用。
4.归经:归有归属的含义,经指经络。归经即药材或食材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特殊亲和作用。
5.毒性:一般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等偏性,亦指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食物对人体无毒性。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是说人们的日常饮食,通过谷物粮食(五谷)的保养,干鲜果品(五果)的助养,动物食物(五畜)的益养,蔬菜(五菜)的充养,同时要“寒、热、温、凉”四气(性质)与“酸、苦、甘、辛、咸”五味(味道)合和之后再来食用。如此,才能补益人体的精气血营养,达到维持生命活动以及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一)食物种类,齐全恰当
《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说粮食、果品、动物食物、蔬菜等为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食物种类品种齐全。而其中又以粮食为主食,蔬菜、动物食物为副食,果品为补充,这样食物种类比例恰当。中医学“食物种类,齐全恰当”与当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的精神是一致的,人们应该注意遵守。
1.营养学对“谷果肉菜”的认识
(1)对谷物粮食的认识:营养学认为,谷物粮食是含碳水化合物(糖类)最多的食物,是供给机体热量的最主要来源,也是植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
我国传统上将食物划分为主食与副食两类,并形成以谷物粮食为主食的食物结构。“五谷为养”在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是:以主食为主,注意粗细粮的合理搭配。
(2)对干鲜果品的认识:营养学认为,干鲜果品中含有人体所需的糖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是其独有而其他食物所缺乏的,有不可替代性。
“五果为助”在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是:在以粮食为主食、蔬菜和动物食物为副食的基础上,适当地食用一些果品,从中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但食用果品不可过量,每次食用量要少,并且要经常更换不同的果品,做到量少而品种多。
(3)对动物食物的认识:营养学认为,畜、禽、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而且蛋白质的质量高,属优质蛋白质。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中将动物性食物划归副食范畴。“五畜为益”在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是:在以粮食为主食、蔬菜为副食的基础上,适当地食用一些动物性食物,能使人的精血充盈、形体强壮、体能充沛。但一定要防止过食动物食物,不能超过人体需要量。人体需要量与热能消耗量密切相关,动物食物的补益要达到供给与热能消耗的平衡。
(4)对蔬菜的认识:营养学认为,蔬菜主要给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质。谷物粮食短缺的年代,蔬菜能起到充饥的作用。但当今社会,中青年女性为了减肥,老年人为了健康长寿,食用蔬菜比重过大,甚至以蔬菜为主食,并且少吃谷物粮食,不吃动物食物,往往会造成人体热能不足、营养不良。
我国传统食物结构中将蔬菜划归副食范畴。“五菜为充”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是:以谷物粮食为主,蔬菜为辅,就可以充实人体的胃腑,产生饱腹感,消除饥饿感。从营养学角度讲,此结构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但对人们的体格和体能还是有影响的,当人体热能消耗量较大时,这种影响就比较明显。
2.《膳食指南》及“少食肥甘”
(1)《膳食指南》与“膳食宝塔”:2016年5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见图5-1)。新版即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除提出“吃动平衡,健康体重”“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等新观念之外,重点在1997年第二版、2007年第三版的基础上,针对一般健康人群提出诸多核心推荐: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内容全面、细致,与《内经》的要求、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基本一致。

图5-1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图片来源于中国营养学会)
知识链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一版《我国的膳食指南》:1989年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并发布了《我国的膳食指南》,共八条,即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
第二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年受卫生部委托,由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同时首次发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与第一版膳食指南相比,新指南强调“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以弥补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严重不足的缺陷。
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受卫生部委托,由中国营养学会修订、卫生部发布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与第二版比较,新指南增加了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强调了加强身体活动、减少烹饪用油和合理选择零食等内容;新的膳食宝塔增加了饮水和身体活动的图像,还在膳食宝塔第五层增加了食盐的摄入限量。
(2)少食肥甘,素食为主:一般人日常饮食应少食肥甘食物,以素食为主。
1)少食肥甘、素食为主,与传统、健康的膳食结构一致。《素问》的《生气通天论》《奇病论》《通评虚实论》指出,“高粱(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即疮疡肿毒)”,“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类似于2型糖尿病)”,“消瘅(如2型糖尿病),仆击(如脑卒中),偏枯(半身不遂)……肥贵人则高粱之疾病也”。提示日常饮食要少食肥甘、膏粱等厚味,以免损伤脾胃,引起痰湿内盛、内热偏盛,进而易发疮疡肿毒、形体肥胖以及其他各种病患。
2)少食肥甘、素食为主,贴合当前社会、临床的实际。近二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个人收入增长,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科学的传统饮食习惯逐渐被丢弃,这是中国人迅速肥胖,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大量调查证实,现在中国大部分人群的肉类、奶类的食用量在增加,高油、高糖、高脂的食物吃得越来越多。相应地在疾病谱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不但胃肠病高发,同时以前发病率很低的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近年来一直在逐年增加,这些疾病不仅是新的疾病谱中排名在前的疾病,同时这些疾病还会影响我们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3)少食肥甘、素食为主,有益于养生康复、延年益寿。少食肥甘,即少食肥腻油脂类的动物食物、少食甘甜的食物。素食为主,绝不是“素食主义者”,尤其不是“严格素食主义者”,具体要求是减少肉食、保证蔬果、增加豆制品与奶制品、稳定粮食。食物种类齐全恰当,少食肥甘、素食为主,既能保证食物搭配合理,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又能防治胃肠病、促进胃肠病康复,预防“三高”(“四高”)、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康复。因此,对确保身体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延年益寿,十分有益。
(二)食物性味,合而食之
1.食物“气味合而服之”的含义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的是食物的种类齐全和比例恰当,这只是人们日常食物外在的要求,而其后的“气味合而服之”即“食物性味,合而食之”才是《内经》补益精气、饮食养生的精髓。
“气味合而服之”,“气”指四气,即食物的性质;“味”指五味,即食物的味道。“合而服之”,是说要以食物的性质与味道为依据进行谷肉果菜食物的“合”,达到身体“中和”的状态,即合理搭配,勿使偏盛,如此才能补益人体的精气,达到维护生命健康以及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2.食物“四气五味”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学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康复功能讲究药性、食性,即食物、药物的“四气五味”是食性、药性的重要内容。
(1)“四气”与健康的关系:以下举寒性、凉性类食物、药物,介绍食性、药性与健康的关系:
寒性、凉性类药物、食物均属阴,两者性质相近,有着程度轻重的差别,即寒为凉之甚、凉为寒之渐。药物如黄连、大黄,食物像西瓜、荞麦,大多具有生津解渴、清热泻火、解毒消炎等作用,适用于春夏季节气候炎热所致发热、汗多、口渴,或阳热偏盛体质出现身热烦躁、大便干结,以及急性热病、热毒疮疡、炎症等病症。例如,西瓜性寒,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有“寒瓜”的别称和“天生白虎汤”的美称,可用于中暑病的防治;绿豆性寒,能清热解毒,可治疮疡热毒。若属神疲乏力、肢凉怕冷、胃凉便稀、舌淡苔白的阳虚内寒体质的人,应该忌寒凉性食物。
(2)“五味”与健康的关系:以下举酸味类食物、药物,介绍食味、药味与健康的关系:
药物如白芍、石榴皮,食物像山楂、柠檬,入肝脏,具有收涩功能,并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等功能,适宜久泄、久咳、多汗、尿频、遗精与食欲不振、肝病等病症。如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山楂能健脾开胃,五味子能增强肝脏功能。过量使用会导致脾胃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