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节,食温适度

一、饮食有节,食温适度

(一)饮食有节

《内经》明确指出养生保健要“食饮有节”,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适当节制饮食是最为简便易行的养生之道。

“节”,有节制、节律等含义。因此“饮食有节”,一是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饱过饥,即饮食定量;二是饮食有节律,按时进食,即饮食定时。

1.饮食定量

(1)饮食定量,适度饮食:饮食定量、适度饮食,则脾胃能够承受,不致损伤脾胃,可确保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提高对摄取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使水谷精微、气血营养化生旺盛,身体健康;亦无营养缺乏或过剩之忧,可减少营养不良和肥胖,乃至于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的发生,生命绵长。如《吕氏春秋》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管子》亦说“饮食节……则身利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

(2)适度饮食,八分为好:根据现今普通人群普遍的静态活动较多,老年人代谢减慢、营养需求减少等实际,以及当代吃动平衡养生保健的要求,各类人群包括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饮食不可过饱,饮食量以八分为好。像养生保健箴言中有许多内容即与饮食定量、八分为好有关,如“饭吃八分饱,到老胃肠好”,“吃得少,胃肠好,寿命长”,“每顿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等等。

2.饮食定时

(1)饮食定时,规律进食:饮食定时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保脾胃受纳运化、胃肠消化吸收作用有节律地进行。饮食定时、规律进食,脾、胃、肠等脏腑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营养在体内才能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于全身,才能确保身体健康。如果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或零食不离口,打乱脏腑消化、吸收的正常规律,则会使脾胃失调,精气血营养化生无源,损害健康。如早在《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说法,孙思邈《千金要方》亦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

(2)早中晚饭,宜好饱少:饮食定时、定量是保护脾胃肠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功能强盛的养生方法,也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指出:“《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食少,至晚更必空虚。”一日之内随着昼夜变化而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各有不同,即白昼阳盛阴衰,气血充沛,精力旺盛,新陈代谢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较多,故饮食量宜大;夜晚阳衰阴盛,气血虚亏,神疲乏力,新陈代谢虚弱,人们要安卧入寝,需要的营养供给较少,故饮食量略小。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饭宜少”的养生箴言。一般来说,早中晚三餐占全天饮食量的25%~30%、40%、30%~35%,或是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

(二)食温适度

食温即食物的温度。食温适度是指饮食的温度应该适宜人体的温度。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寒温适宜,阴阳和调

食温寒温适宜,既无太热亦无太凉,不会影响、破坏机体的阴阳平衡,可确保身体阴阳和调。

(1)寒温适宜,脾胃和调:饮食寒温适度,阴阳平和,才能为脾胃纳运水谷提供必要的条件,由此才能确保机体营养充沛,有利于养生保健、健康长寿。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书》指出:“饮食太冷热,皆伤(脾胃)阴阳之和。”临床观察,饮食过冷,极易损伤脾胃,造成胃肠血管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久之引起脾胃肠功能紊乱,或发生营养不良,或发生胃肠炎。

(2)寒温适度,脏腑和调:饮食养生之所以要强调寒温适宜,是因为寒温不当除了易于损伤脾胃阴阳和调而影响脾胃运化、水谷营养生成外,也有可能伤害其他脏腑。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说“多食炙煿,过饮热酒,致胸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焉”。

临床观察,饮食过热,像吃冒着热气的面条、馅料热乎的汤包、滚烫的火锅等极易损伤咽喉、食管,反复损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2.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灵枢·师传》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注曰:“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即进食热的食物,以不感觉烫唇舌为宜;进食冷的食物,以不感觉冰牙齿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