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逸适度
(一)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
劳动、劳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改造自然的必要活动之一。安逸,则是恢复或增强机体生理机能的休息过程。形体过劳或过逸都会损伤身心健康。这里所说的“劳”,不仅是指劳动、劳作,还包括一定内容的形体锻炼,如打球、跑步、打太极拳等运动锻炼。
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受病菌的侵袭。给疲劳的和未疲劳的猴子等量细菌,结果疲劳的猴子被感染上病,未疲劳的猴子都安然无恙。中医学即将“劳倦内伤”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因。故《内经》主张“形劳而不倦”,后代养生学家如华佗、孙思邈、王焘等提出“常欲小劳”,都是讲劳动要适度。过度疲倦会损害人体,过度安逸亦可致病。明代张宇初《正统道藏》引存山子言:“凡身体不可太逸,太逸则血气不畅,最易生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筋骨痿弱,脾胃消化机能衰退,身体软弱无力,抵抗力下降,从而可发生多种疾病。故古人主张劳逸亦需“中和”,有度有节。
(二)劳逸适度的保健方法
1.劳而勿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其中“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属劳之太过,这里的“久”字即过度之义。为了防止劳作之伤,《千金要方·养性序》提出劳而不伤的具体方法是:“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这是因为劳作过度会伤气耗血,故掌握劳作适度对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
2.逸勿太过
过劳伤人,过度安逸同样可致病。尤其老年人绝不能因年龄大而不参加轻微的劳动或适当的运动锻炼。“用进废退”,越不劳动,其体力丧失得越快,故老年人应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或适当的运动锻炼。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一生都未脱离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