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日饮食养生

二、一日饮食养生

《尚书》指出“食哉惟时”,即饮食的摄取宜定时进行。《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谈到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即“食饮有节”。“节”有节制、节律的意思。饮食有节,一是饮食要节制,不可过饱过饥,即饮食定量;二是饮食有节律,按时进餐,即饮食定时。

(一)一日早、中、晚三餐

我国传统的饮食养生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保证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节律地进行。而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在体内才能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于全身,气血才能旺盛,脏腑才会安定,身体也才能健康。《灵枢·平人绝谷篇》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二)早、中、晚三餐要求

1.早、中、晚餐好、饱、少

饮食定时既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亦是保护脾胃消化功能的重要养生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在一日之内随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昼阳气旺盛,精力充沛,新陈代谢也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较多,故饮食量宜大;夜晚阳衰阴盛,身体困倦,一般要安卧入寝,需要的营养供给较少,故饮食量略小。所以,自古就有“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饭宜少”的养生箴言。如《老老恒言》曾说:“《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食少,至晚更必空虚。”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初升,中午太阳隆盛,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发、旺盛之中,这些时候人的脏腑功能也处于升发、旺盛的状态,营养需求大,代谢也旺盛,所以早饭宜好、中饭宜饱。晚上太阳落山,自然界一派阴寒之气,人的阳气也需敛藏,活动也较少,营养需求小,代谢也减退,所以晚饭宜少;若晚上大吃大喝,摄入的食物既由于阳气相对较虚而无力运化,又由于晚上活动较少而能量得不到消耗,因此极易引起肥胖。

2.上床萝卜下床姜

民间素有“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养生谚语。早晨喝姜汤、姜茶,吃鲜姜丝、腌姜片,在于促进人体阳气升发、散布,并有御寒作用;晚间喝萝卜汤、吃腌萝卜,在于消食、和降胃气,可避免《素问·逆调论》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不影响阳气敛藏,使睡卧安定。

(万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