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季养生
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湿气较盛,天之阳气盛极而下交于地,地之阴气微微萌发上交于天,万物因此繁荣茂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其为“蕃秀”。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应于心脏,故夏季亦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因此夏季养生应保养此“长养”之气。
(一)生活起居
1.晚卧早起,无厌于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们应晚睡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参加户外活动,顺应自然,保养阳气。
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出汗较多,阳气极易损伤,使人倍感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平稳度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一,应做到起居作息规律;第二,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保持宁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生活平稳进行,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2.趋避时邪,预防疾病
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中暑、疰夏等时令病。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服用生脉散、升阳益胃汤等补肺健脾、益气养阴之方,以提高机体对夏季的适应能力,并少吃油腻厚味以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香薷散、藿朴夏苓汤等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以清解时令邪气。预防中暑,注意劳逸结合,睡眠要充足,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讲究饮食卫生,另外也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饮料和使用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药物来防暑。
夏季虽然闷热难眠,但亦应避免过分贪凉就阴,如室外露宿,对扇当窗坐卧,空调温度过低,睡卧露腹不盖衣被,等等。如果不注意调摄,极易使贼风虚邪乘虚侵袭,引起阴暑等证,对患有心血管疾患的中老年人群而言,有可能诱发手足麻木、半身不遂、面瘫等病症。
(二)饮食调养
1.省苦增辛,保养肺气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味苦之物有助心气而制肺气的作用,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主张:“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不宜多吃苦味食物,而可适当多吃些白萝卜、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因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属肺气虚者尤应如此。
2.适当食寒,制约阳热
酷暑盛夏,出汗很多,常感口渴,可适当食用一些寒冷饮食,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绿豆、苦瓜等可常吃,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凉菜、生冷瓜果等。否则,食寒无度会使胃肠受寒,引起疾病,如元代丘处机《颐身集》云:“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3.清淡营养,适度食荤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常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状况;同时,夏季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减弱。因此,饮食调养应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选择酸味、辛香味的食物以增强食欲。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吃一些瘦猪肉、鱼肉、蛋、奶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而不宜做得过于油腻。
(三)精神情志调摄
1.精神振奋,促阳宣发
在赤日炎炎的夏季,需重视心神的调养,要“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精神振奋,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可适当参加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文娱活动,如合唱、演奏、广场舞、打扑克等,如若条件许可,还可参加消夏避暑、外出旅游等活动,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阳气的宣发,同时又可调形,使身体得到锻炼。
2.调节情绪,使志无怒
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使志无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切莫因天热、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精神振奋,阳气宣发,调节情绪,不生郁怒,自然能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里,凉从心生,健康长寿。三国时期魏国嵇康言:“夏季炎热,更宜调神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养生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四)运动锻炼
1.夏阳旺盛,可以运动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阴静阳躁,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与不坚持运动锻炼的人相比,前者肺活量、心脏功能、消化功能都要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
2.夏季运动,合理安排
夏季宜于运动锻炼,但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合理地安排才能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一是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进行,同时应在室外锻炼。二是项目的选择:宜选择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太极剑、广播体操等强度不太剧烈的项目。三是运动量适度: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不要出汗太多,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四是运动后保健: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易招致感冒、头痛,或引起风湿痹痛、皮肤痤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