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中医养生保健认为,形与神俱的健康人应该符合以下两方面的标准:

(一)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1.眼睛有神

《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眼睛的状况与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所以,视物清晰、目光有神,是肝气健康最明显的表现。若视物不清、目光无神甚至呆滞、迟钝,则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

2.面色红润

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足则面色红润,否则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则面部没有光泽。中国人属于黄种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健康的面色。若面色淡白、萎黄或晦暗,则是脏腑功能虚衰、气血亏损的表现。

3.声音洪亮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景岳全书》说:“声由气发。”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声音洪亮,是肺气健康的表现。若声音低弱无力,则是肺气虚弱的表现。

4.二便调畅

《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肛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意思是说经脾胃、肠胃消化后的饮食糟粕不能藏得太久,久藏则大便秘结。排出小便是水液代谢后废液的主要排除途径,它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大便通畅、小便通利反映了脏腑功能正常,是健康的状态。若二便不调,则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5.呼吸微徐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吸与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说明脏腑功能良好,是健康的状态。若呼吸急促、呼吸浅微,则是肺肾失调的表现。

6.脉象缓匀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血液在脉内循行,脉象反映了气血的状况。健康人的脉象是平脉,即从容和缓、不疾不徐。

7.形体适宜

形体与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过瘦或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胖人多气虚阳虚、多痰湿,瘦人多血虚阴虚、多火旺。体形匀称、不胖不瘦,是健康的标志。

8.肌肤润泽

《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脾主身之肌肉。”肌肤需要脏腑、气血津液的濡养。肌肤润泽与否,与脾肺功能、气血津液状况有关。肌肤润泽、富有弹性、腠理致密,是健康的表现。若肌肤失润、憔悴枯槁、腠理疏松,则是脾肺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不足的表现。

9.牙齿坚固

《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齿为骨之余。牙齿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牙齿坚固与否与肾精相关。牙齿坚固、整齐,是健康的表现。若牙齿松动、脱落或不整齐,则是肾精不足的表现。

10.双耳聪敏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耳的功能与肾脏、全身脏腑经络有关。双耳聪敏、反应灵敏是健康的表现。若听力减退、迟钝、丧失,则是肾精不足、经络功能失调的表现。

11.腰腿灵便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肝主身之筋膜。”腰腿与筋骨及其肾精、肝血密切相关。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态是健康的表现。若肾精虚则腰酸骨软、身体不能久立,肝血虚则膝酸筋软、四肢屈伸不利。

12.头发润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还有赖于血液的濡养。头发色黑润泽是健康的表现。若头发变白、发黄、脱落,则是肾亏血虚的表现。

13.食欲正常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说:“有胃气(脾胃功能)则生,无胃气则死。”食欲正常、纳食馨香,是健康的表现。若食欲不振、纳食不香,则是脾胃虚衰或功能失调的表现。

14.寐寤如常

昼兴夜寐,寐寤与营卫之气的盛衰以及昼夜运行规律密切相关。昼兴夜寐、寐寤如常,是健康的表现。若昼不兴夜不寐,则是营卫虚衰、失调的表现。

(二)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1.精神愉快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喜悦的情志对健康的保持有着积极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忧。”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联系,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主的气血。精神愉悦、七情调和,是健康的表现。若精神不振、七情失和,则脏腑失调、气血不足。

2.记忆良好

良好的记忆力是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府。”《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脾主升清。脑是精髓和神明汇聚之处,记忆力依赖于肾中精气与脾胃气血。记忆力强,是健康的表现。若记忆力减退,则肾之精气虚弱、脾胃气血亏虚。

3.适应力好

精神心理健康的另一指标在于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北宋文学家苏轼《留侯论》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对于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能泰然处之,正确对待,善于自我调节,是健康的表现。若遭遇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不能适应而感到身心疲惫或其他不适,则属脏腑虚衰、气血不足。

4.道德高尚

道德健康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淳德全道。”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大德必得其寿。”个人能够按照社会准则规范自身行为,充满爱心、善心,宽以待人,乐于助人,是健康的表现。

(邓 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