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冬季养生
冬季自然界阳气闭藏,阴气最为隆盛,天寒地冻,生机潜伏,万物因此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其为“闭藏”。冬季自然界阳藏阴盛,应于肾脏,故冬季是人体阳气闭藏、肾气内藏的季节,因此冬季养生应保养此“闭藏”之气。
(一)生活起居
1.早卧晚起,以待日光
寒冷的冬天,人们的起居作息应做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的“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卧早睡,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人体阳气潜藏、阴精积蓄。日出后再起床或日出后再到室外活动,可以避免自然界清晨严寒挫伤人体的阳气,保养、护卫人体的阳气。
2.防寒护阳,注意保暖
冬季寒为主时之气,若气温骤降,或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耐寒冷的时候,寒邪极易侵袭,常引起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或致使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急性发作,痹病、厥病等病证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因此,防寒护阳非常重要,除使用室内取暖设施外,因背部胸廓内有心肺等重要脏器,背部脊柱两侧有脏腑腧穴,足在下属阴,“寒从下生”,故年老体弱者应特别注意背部与足的保暖,如穿棉马甲、棉鞋等为很好的保健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护,防止冻伤。
(二)饮食调养
1.饮食宜温,多苦少咸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闭藏,人体处于能量蓄积时期,饮食宜温热,应以“藏热量”为主。所以,冬季饮食应多选含有优质蛋白质与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蛋类、豆制品、核桃、栗子等都是绝好的冬季应季养生佳品。同时,瓜果、冷饮、年糕、粽子等性质属阴或难以消化、极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冬季也要少食或忌食。
明代高濂《四时调摄笺》指出:“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由于冬季肾脏当令,肾气偏亢,而肾属水、味咸,心属火、味苦,肾强则易于伤心,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还要“多食苦、少食咸”。
2.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冬令尤其冬至这一节气前后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机。冬令进补,是因冬季是潜藏的季节,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同时,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故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还可把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新的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至于冬至进补,又是因为从冬至起阳气开始生发、生机旺盛,此时进补,补品的有效成分容易积蓄而能发挥最佳效能。所以,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等养生谚语。进补的方法有食补与药补两种,食补用食品药膳,药补用药物药剂。不论食补还是药补,均应遵循辨证进补和不虚不补的原则。
(三)精神情志调摄
1.保养精神,固密心志
冬季就精神情志调摄来说,要做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冬季宜重视保养精神,固密心志,勿使情志过极,避免情绪波动太大,以免扰动闭藏的阳气。
2.调摄情绪,心志平静
精神情志调摄,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可到室外运动、活动,或会亲访友,或吹拉弹唱,尽快调整失衡的情志,使心志平静。
(四)运动锻炼
1.冬阳闭藏,适度运动
俗语云:“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事实证明,冬季适度参加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热量增加,有益健康。冬季可进行运动锻炼,但不宜运动过度,特别不宜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霾中锻炼,避免阳气、阴精的损耗,以符合养“藏”的养生要求。
2.冬季寒冷,必待日光
冬季气温较低、天亮较迟,在日出之前,林中植物尚未进行光合作用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大气层在天亮前结构稳定,空气中积存了许多的二氧化碳等各种污染物质;另外雾霾在冬季也比较多。凌晨外出锻炼容易遭受寒气、浊气、雾霾的伤害,并且容易增加诱发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冬季晨练特别是老年人冬季晨练时间不宜过早,应于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