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概念与要求

一、气功的概念与要求

(一)气功的名称与概念

1.气功的名称

“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著的《宗教净明录气功阐微》。在晋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称之为“导引”“吐纳”“炼丹”,儒家称之为“修身”“正心”,佛家称之为“参禅”“止观”,医家称之为“导引”“摄生”。在历代医籍中,以“导引”为名者较为普遍,而“气功”之称,则是在近代才广为应用。

2.气功的概念

气功属于传统养生功法“静功”的范畴,是通过人们精神意念、呼吸与形体的调整锻炼,即调心、调息和调形的方法,使人体形神和谐,营卫气血周流,百脉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和调,达到增进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保健方法。

(二)气功的基本要求

1.调心、调息与调形

(1)调心:主要是“存想”,是调心的一种方式,意念想象一个场景画面并意守这个画面。在融入感受这种境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神,是强化精神的一种方式,也是冥想、坐禅、练气前平静心情的一种方法。

(2)调息:即吐纳,是冥想和气功等传统养生方法中对于呼吸的一种称谓,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其中“吐”为呼气、释放,“纳”为吸气、吸收。

(3)调形:通过一定的动作,配合精神意识、呼吸去引导肌肉、血脉、脏器等按照一定的规律要求运动。

2.气功锻炼基本要求

(1)松静自如:松静自如也称为松静自然,是气功养生的最基本要求。“松”是指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要放松。人体受到种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精神和身体常处于紧张状态,使身体机能难以正常发挥,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因此,练功首先要从消除紧张状态入手,先使精神尽量放松。只有精神不紧张才能做到身体的真正放松。所谓身体放松,也不是完全松弛、松懈或松散无力,而是指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而不僵。

(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的运动,前者即“外动”,而后者即“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即“外静”,后者即“内静”。在气功养生中,“动”与“静”既是相对的,又是辩证统一的。

(3)下实上虚:下实上虚又称为上虚下实,是各种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气功养生中所说的“上虚”是指身体上部即脐以上轻松虚灵,“下实”是指身体下部即脐以下充实有力,下元充沛。

(4)意气相随:意气相随是指练功者用自己的精神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和内气的运动,使体内的气息运动和精神意念尽量保持一致。“意”是指练功者的意念活动;“气”是指人体的真气,包括呼吸之气和内气,内气即丹田气或称元气、肾气。

(5)火候适度:火候适度是指对练功的一些要求及限度把握要适当,要恰到好处,太过或不及不仅不能达到养生保健作用,而且可能还会起反作用。火候适度,主要指练功时的精神意念、呼吸、身形姿势及练功时间等方面要把握适当。

(6)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指练习气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地循序递进。同时也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练功强度和习练时间,不能超越自己体能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