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的非药物疗法
亚健康状态的不适或症状集中表现在躯体、心理和社会交往几方面,是由生活方式不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对人体不良刺激所造成的。因此,单纯的药物干预效果未必明显,甚至毫无效果。现代研究认为,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应多种方法结合,综合干预是最终策略,非药物疗法是其重要的干预手段。
(一)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地摄取饮食,将食物或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具有养生作用的特殊膳食,用于养生保健,进而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方法。
饮食疗法即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选择食用,使其作用于不同脏腑,对机体起到调理和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历来重视饮食对于健康的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恰当食疗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祛除病邪、滋补强身、养颜美容、延年益寿等作用。食疗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小,易为人们接受,是干预亚健康的常用方法。
食疗干预亚健康,首先必须熟悉食物的性味、归经等性质,这是食疗干预亚健康的基础。食物的“性”,即温、热、平、寒,凉。一般认为,寒凉性食物大都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热性病证;温热性食物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常用于寒性病证;平性食物则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食物的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辛是指辛香或辛辣的滋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是指甘淡或甜的滋味,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酸,指有酸的味道,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指有苦的味道,具有泻火、燥湿、宣泄等作用;咸,指有咸的味道,具有软坚散结及润下通便的作用。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很重要的方面,其本质是指食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只有与性味结合,方可完整地反映食物的性能,以防治疾病、维护健康。
在明确食物性质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特征来施食、确立饮食宜忌,如寒证者宜食温热性、辛甘味食物,忌食寒凉性、酸苦味食物;热证者宜食寒凉性、酸苦味食物,忌食温热性、辛甘味食物;虚证者宜食甘味食物,虚证患者多有脾胃功能减退、消化吸收机能不足,应忌食肥腻、油煎、坚硬的食物;实证者饮食宜忌则要根据辨证情况而定。
(二)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调节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目前,针灸疗法已成为中医干预亚健康的一种独具特色且有效的方法。
针灸干预亚健康常用的穴位有百会、气海、关元、神阙、命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背俞穴、合谷、太冲、涌泉等。通过对这些穴位施以针刺或艾灸等治疗,可达到培补元气、强壮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效果。在这些穴位中,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是针灸干预亚健康的主要穴位,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通过针刺或艾灸,既能扶正培元,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又能促进食欲,恢复机体精力;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健脾、益肝、补肾的功效,更可助脾运化、疏经通络。
针灸亦可用耳压法进行干预调理,常用穴位有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肝、脾、胃、心、肾等耳穴点。常规消毒后,将在75%的酒精中泡过的生王不留行籽放于约6mm×6mm的胶布中间,对准提前选好的耳穴最为敏感处,将其贴于耳郭上,嘱使用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处3~5次,每次每穴约1分钟,3天一换,左右耳交替施术,4周为1个疗程。
(三)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的优势在于既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没有针灸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能通过激发人体经络系统,实现祛邪扶正、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从而使机体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护,并有效地缓解相关不适或症状,促使体力和脑力的恢复与协调发展。此法最适合于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
目前,常见的推拿按摩方法有循经取穴推拿、辨证推拿、整脊疗法、按摩足反射区、推拿按摩全身、足反射区推拿按摩和耳穴按压、自我保健推拿按摩等方法。推拿按摩的常用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捏等,操作一般要先轻后重、柔和持久、由慢而快、由浅到深、先急后缓。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操作,可治疗局部肌肉肿胀麻木、痹痛瘫痿、扭伤挫伤等。摩法,适用于四肢、头、胸及腰部,可治疗痹痛瘫痿、麻木胀满等。推法,适用于躯干和四肢部,可治疗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胸腹胀满、肢体瘫痿、麻木、痹痛等。拿法,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可治疗肌肉筋骨痛风、劳损、麻痹不仁等。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可治疗腰背、四肢、头部、腹部疾病。捏法,适用于全身各处,可治疗头、项、背、腰、四肢部痹痛等。除上述手法外,还有拍法、摇法、弹法、叩法、振法等。这些都是在推拿按摩中常用的手法,可结合受术者的具体状况使用。
(四)精神情志调摄
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身形体与精神情志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亚健康和疾病则是人体的阴阳失衡。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应地产生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精神情志调摄疗法。
以下介绍四种治疗亚健康的精神情志调摄方法:
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情志与五行之间的配属,用一种情志有效地抵消或制约原有的过盛之情志,从而可治愈或缓解包括亚健康在内的不适或疾疾。如元代张子和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此类方法在运用时需灵活掌握,并把握好情志刺激的度,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2.移精变气法
移精变气法,是医生运用各种方法来转移患者的精神意念活动,借以调理和纠正其情志异常、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促使疾病得以康复的一种心理疗法。该疗法是在“形神合一”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治神以动其形”而达到治疗目的。具体又可分为精神转移法和情志导引法两类。前者即将使用者或患者的精神意念活动从亚健康或疾病及其内心思虑的焦点上转移或分散至其他方面,以缓解或消除这些精神情志的恶性刺激引起的病理改变,促使亚健康或疾病趋向康复。情志导引法即主要通过医生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吐纳锻炼,或配合一些动作来引导或控制其精神情志活动,从而达到移精变气的治疗目的。
3.顺情从欲法
顺情从欲法,是指顺从亚健康者或患者的某些意愿,满足其一定的心身需求,以消除致病心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人的情绪变化则取决于需要满足与否。若客观事物能满足其需要,则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否则,会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而否定的情绪体验往往通过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或脏腑经络的影响而导致疾病。所以,对欲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亚健康或疾病,往往需要从其愿顺其情,使亚健康者或患者怡然喜悦,心情舒畅,才能解除病情。本疗法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对那些因外界条件所限,或个人过分压抑、胆怯、内向而愿望难遂、积日成疾的亚健康者或患者尤为适宜。
4.激情刺激疗法
激情刺激疗法,指激发强烈、短暂的情绪、情志,使亚健康者或患者处于激情或应激状态,借其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医生有意识地诱发亚健康者或患者强烈而短暂的情绪、情志,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人的情志变化,尤其是在激情和应激的情况下的情志变化,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变,如果掌握适当,应用到治疗上,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但难度较大。归纳历代医案,有惊恐应激法、愤怒应激法、羞辱应激法等。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