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养生

一、春季养生

春季为四时之首,自然界阳气生发,气候由寒转暖,万物因此复苏,草木发芽,枝叶舒展,天地间焕然一新,万物姿容得以布陈、显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其为“发陈”。春季是自然界阳气生发之时,天人相应,春季亦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时,而春季应于肝脏,故春季也是肝气条畅之际。因此春季养生在生活起居、饮食调养、精神情志调摄、运动锻炼诸方面,都应保养此“生发”之气。

(一)生活起居

1.早卧早起,预防春困

“春眠不觉晓”,多数人在春天总也睡不够,白天也常觉昏昏欲睡、精神不振,这种现象即谓“春困”。春困是因春天阳气回升,气候转暖,人体皮肤血管和毛孔逐渐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加,大脑血液相应减少,以及春季白天逐渐变长而夜间变短,人们睡眠时间相对减少引起的。消除春困,一要保证睡眠,早卧早起,克服消极懒惰的思想情绪;二要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持之以恒,可使精神饱满、神清气爽;三要适当增加营养,以满足春季因人体代谢旺盛而增加的营养需求;四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吸烟,如天气不太冷,可适当减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脸,都会使困意尽快消除。

2.防风御寒,预防疾病

春季特别是早春乍暖还寒,气候反复无常。由于刚过冬季,人们大都在居室内度过,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足,难以抵挡初春忽冷忽热的多变气候,加上春季毛孔初开、易于感受病邪,春天又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各种感染性、传染性疾病极易流行。因此春季养生应特别重视“春捂”,防风御寒,预防疾病。如民间就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养生箴言。所以在早春从棉衣换到毛衣或者夹衣不要匆忙,要根据天气变化,随热随减,一件一件地减,此外,被褥也不应该马上减薄,以符合“春捂”的养生之道。

(二)饮食调养

1.减酸增甘,保养脾气

元代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气偏旺,为了避免肝旺克伐脾气而引起脾胃虚弱或脾胃病,应减少助肝的酸味食物而增加补脾的甘味食物。如谷米、红薯、土豆、山药、鸡蛋、鸭蛋、鹌鹑蛋、鸡肉、鸭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红枣、栗子、蜂蜜、胡萝卜、菜花、大白菜、芹菜、菠菜、韭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蘑菇等均为春季适宜的食物。

2.不可大补,免生火热

春季不宜大补,尤其是不可多服大辛大热如参类、鹿茸、附子等益气助阳的补药,少饮高度白酒、少食羊肉,以免助热生火。同时,春季也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以免伤胃损中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3.忌食发物,少动宿疾

春季万物复苏,一般宿疾如高血压病、哮喘、皮肤病及过敏性疾病等容易在此时因饮食不慎而复发,所以在饮食上应忌食阳热辛香发散的食物,即发物,如公鸡、海鲜等均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知识链接

发物

发物,指具有刺激性或含有异体蛋白,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是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一般认为,羊肉、公鸡与蔬菜中的韭菜、香菜、茴香、葱、姜以及酒等阳热辛香发散之物,以及禽类、蛋类、猪头肉、鱼、虾、蟹等对人体而言为异体蛋白的食物均属发物。

(三)精神情志调摄

1.精神愉悦,促肝升发

春季就精神情志调摄而言,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即指出在春季要适应春生之气调摄精神,保持恬静、愉悦、舒畅的情志,避免恼怒,并少有刑罚之念,使肝气升发、调畅。

2.户外活动,合于春阳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自然界一派升发之气,此时应多在户外活动,踏青赏景,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阳升发协调一致。切忌独居、默坐,免生郁结之气,妨碍春气、阳气的舒发。

(四)运动锻炼

1.春阳升动,宜于运动

春季与人体肝脏相应,肝藏血、主筋,与人体运动有密切关系。通过运动锻炼,可使体内的阳气慢慢舒展升发,以发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促进健康的养生目的。因此春季最宜运动。春季运动,有助人体阳气的升发,改善机体新陈代谢,调和气血,增强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思维能力,并使下肢力量增强,筋骨更加灵活。

2.春属少阳,适度运动

春天自然界和人体都是阳气刚刚升发,一般叫“少阳”,就是阳气已经升发却还没有旺盛,而阳是主动的,因此春季宜于运动,但应该适度运动。具体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放风筝、打太极拳、春游踏青以及不太剧烈的球类运动等,将身心融入大自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清代石成金言“三春月乃万物发生之时,频宜步行,以和四肢,不可郁郁久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