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神共养

一、形神共养

基于形与神的密切关系,中医养生保健形成了“形神共养”的养生原则。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情志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情志畅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一)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元代医学家罗天益《卫生宝鉴》强调“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教诚篇》则指出“静者寿,躁者亡”。静神养生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精神乐观、常练静功等。

(二)动以养形

《吕氏春秋·达郁》强调“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金代医学家张子和《儒门事亲》指出“惟以血气流通为贵”,东汉医圣张仲景提出“五脏真元畅通,人即安和”。人体适当、适度的劳动、运动,既可锻炼筋骨、强健脏腑,又能畅通经络、和调气血,同时还可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保持乐观的性格,对强健身体、减少疾病、维护健康、延年益寿十分有益。动以养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散步、快走、健美操、常练动功等。

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强调:“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中和养生,主张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中和养生,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