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简介
《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这本书是由.诸葛忆兵,苏碧铨编创作的,《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共有166章节
1
目录
目 录 东亚汉文化圈的文本旅行:黄庭坚《演雅》在东亚汉文学中的拟效与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二 拟效:东亚汉文学中的《演雅》仿作 三 新变:文本旅行中的诗体创新 ...
2
东亚汉文化圈的文本旅行:黄庭坚《演雅》在东亚汉文学中的拟效与创新[1]
南京大学 卞东波...
3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物质文明的发达,物品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将中原文明与中亚文明,甚至欧洲文明连接起来,中亚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腹...
4
二 拟效:东亚汉文学中的《演雅》仿作
在黄庭坚存世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演雅》可谓一篇别具一格的作品,用宋人的话说就是“体致新巧,自作格辙次”[5]。黄诗以“奇”著称,如宋人徐积说山谷诗“极奇古可畏”...
5
三 新变:文本旅行中的诗体创新
朝鲜文人拟效《演雅》时很注意创新,书写了黄诗中未写的动物。他们更多的创新表现为将《演雅》与其他诗类、诗体结合,形成“演雅体”的各种变体,体现了赛义德所说的理论旅...
6
四 结语
英国批评家克里斯·罗杰克(Chris Rojek)和约翰·厄里(John Urry)尝言:“人类、文化与文化产品都在流动……显而易见,人在不同文化中旅行,与此同...
7
遗民之外:诗歌史上的月泉吟社
浙江师范大学 慈波 至元二十三年(1286),江南正式纳入元朝疆土已经十年。作为元廷“参用南人”[1]的标志性事件,此年三月程钜夫“将旨江南蒐罗遗逸”[2]。同...
8
一 易代之变下的吟社诗人
南宋覆亡之后,江南地区并未立即安定。就在吴渭征诗之前,浦江邻境的永康还发生了县民起义事件。[10]由于元廷的“内北人而外南人”[11]的治理策略,南人在社会层级...
9
二 “杂兴”与诗学追求
吟社征诗活动的前夜,正是江湖诗风大行于诗坛的时机。时人以为“自四灵后,天下皆诗人”[41],大抵可见当时诗歌流行的状态,而“诗人”一词在晚宋特定的环境下,约略等...
10
三 后吟社时代的元初诗坛
征诗活动之后,关于月泉吟社其他大型活动的记载,在文献中就再难发见。这也许与主要组织者及经济赞助人吴渭在此后不久即谢世有关,相隔不到十年谢翱又在杭州病逝,吟社主盟...
11
“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东坡乌台诗案”新论
南京大学 巩本栋 对于发生在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的那桩著名的“东坡乌台诗案”,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积累。[1]然今日重勘此案,细味其诗,似仍有问题值得进一...
12
一 “吾穷本坐诗”:“东坡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
东坡“乌台诗案”的始末虽大致清楚,然有些细节似还应补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东坡考取进士,嘉祐六年(1061),又通过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考试,授官大...
13
二 “坐观不救亦何心”:《乌台诗案》所反映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曾给东坡带来祸患的诗文,却引起了当时和后来许多士人的兴趣,流传很广,包括当时御史们搜罗上交的《元丰续添苏学士钱塘集》中的作品和狱中审讯东坡的卷宗,都基本保存下来...
14
三 “不可与合,又不可以容”:《乌台诗案》所反映的苏轼心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历来都是以人治为特色的,所以,每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期盼着圣贤的出现,而当社会政治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自然也会集中到人事问题上。苏轼...
15
四 “人间便觉无清气”:“乌台诗案”的政治影响和文学接受
如果说《乌台诗案》中的诗作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的话,那么,作为政治事件的“乌台诗案”,则几乎少有可取。 “乌台诗案”是一个政治事件,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产物。孔子曰...
16
翁方纲宋诗批评的历史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 蒋寅 翁方纲(1733—1818)才学博赡,诗、文、书、画兼长,又精于金石鉴赏,今人张舜徽《学林脞录》将他与姚鼐、章学诚并称为三通儒。他的著述虽然...
17
一 重塑以杜为宗的观念
生当唐人之后,如何创新是每个时代都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宋以后人学唐诗的得失及其与唐诗的异同一直是南宋以来诗家热议的话题。翁方纲的看法是,“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
18
二 正面实作:沟通杜甫与苏东坡
将苏东坡与杜甫相比拟,乃是翁方纲很独特的看法。这基于他对唐宋两大诗歌传统的基本体认。翁方纲清楚地看到,诗坛对唐宋两大诗歌传统的认识明显存在着偏差:“今论者不察,...
19
三 逆笔:沟通杜甫与黄庭坚
在翁方纲重定的典范谱系中,元好问是他夙所心仪、一再推崇的七古大家,韩愈则是被叶燮与杜甫、苏东坡相提并论的古今三大家之一,惹人注目的只有黄庭坚的入围。[20]郭绍...
20
四 揭示宋元诗的负面特征——“伧”
我们知道,相对清奇雅正的唐诗美学主流,日益走向日常化、生活化、口语化的宋诗仿佛天生带有粗鄙的原罪。自从钱谦益倡导宋元诗风,就不断招致诗坛的抵斥。时人断言:“诗必...
21
二苏“夜雨对床”考述[1]
牡丹江师范学院 连国义 苏轼与苏辙兄弟之间感情深挚,正如《宋史·苏辙传》所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2]夜雨对床...
22
一 “雪”缘何变为“雨”——对韦诗异文的推测
如上所言,夜雨对床并非二苏的原创,而是源于韦应物《示全真元常》一诗。韦应物别集今人整理本有两种,一是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一是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23
二 对床与手足情深的勾连
后人推重二苏之间笃于友爱的兄弟之情,对夜雨对床之事十分歆羡与向往。宋项安世《送李公衡从其弟赴涪州教授》云:“对床夜雨副深情,去续眉山万古名。”[20]清陈瑚《和...
24
三 听雨与兄弟情谊的绾和以及以听雨名轩斋的命意
听雨是文人风雅之事,古人亦惯以“听雨”来为轩、堂、斋、楼等建筑物命名,数量颇多,苏州拙政园中即有听雨轩。宋吴聿《观林诗话》云:“予家有听雨轩,尝集古今人句。杜牧...
25
四 风雨对床图:兄弟亲情的主题绘画
由于二苏夜雨对床典故的巨大影响,后世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绘画,其名称有夜雨对床图、风雨对床图、对床听雨图、联床风雨图等。这种绘画大体是在清代开始出现的,且数量不少...
26
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创变
江苏省社科院 刘蔚 南宋绍兴初年,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
27
一
法国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曾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10]文本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尤其是...
28
二
楼璹《耕织图诗》不仅注重对艺术传统的继承,也有不少创新与变革。这种创变既体现在它的形式上,即“第一次采用诗配画的形式连续地、完整地反映耕织生产”[15],也体现...
29
论宋代的日记体诗[1]
北京师范大学 马东瑶 日记在中国古代发展已久。俞樾认为日记起源于东汉,其证据是马第伯逐日记载光武帝封禅泰山之事的《封禅仪记》。[2]到了宋代,日记一体已相当繁盛...
30
一 记录意识与时间意识
尽管受到日记这一文体的影响,但日记体诗自有其内部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在诗史上延绵已久。较早写作这类诗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如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13]、谢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