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王安石的生辰,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明确的记载,唯版本有异。武英殿聚珍本《能改斋漫录》卷十:

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五十八岁,自首厅求出知江宁府,继乞致仕,以避午上禄败之运。安闲养性,又仅延十年之寿而死。[1]

文渊阁、文津阁影印四库全书本《能改斋漫录》卷十:

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五十八岁,自首厅求出知江宁府,继乞致仕,以避午上禄败之运。安闲养性,又仅延十年之寿而死。

两种记载,以常情而论,自当以殿本为优。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八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癸巳(十二日):“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王雱言:‘蒙差押赐父安石生辰礼物。旧例,有书送物,赴閤门缴书,申枢密院取旨,出札子许收,兼下榜子谢恩。缘父子同财,理无馈遗,取旨谢恩,一皆伪诈。窃恐君臣父子之际,为理不宜如此。臣欲乞自今应差子孙弟侄押赐,并不用例。’从之。”《宋会要辑稿》刑法二所载同。

由此,有学者撰《王安石生日考》,取文渊阁、文津阁影印四库全书本《能改斋漫录》之说,旁征博引,将王安石生辰考订为真宗天禧五年(1021)辛酉十一月十二日辰时。[2]此说已被广泛采纳,几成定论。[3]

其实,此说最重要的证据,即《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十二日神宗差王雱押赐生日礼物之事,《王安石生日考》轻率引用,未暇细究两宋宰执赐生日礼物之制,导致结论有误。今考宰执赐生辰礼物,始于五代,宋代沿袭。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一:“晋少帝天福六年七月,赐宰臣冯道生辰器币。道辞以幼失父母,不记生日,坚让不受。生辰赐物始此也。”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故事,生日赐礼物,惟亲王、见任执政官、使相,然亦无外赐者。元丰中,王荆公罢相居金陵,除使相,辞未拜,官止特进。神宗特遣内侍赐之,盖异恩也。”汪应辰辨曰:“使相虽在外亦赐,范蜀公《内制》有《赐使相判河阳富弼生日礼物口宣》云:‘爰兹震夙之旦,故有匪颁之常。’王荆公煕宁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知江宁,诏生日依在外使相例取赐。”关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仪式,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中详细记载:“宰执及亲王、使相、太尉生日,天章阁排办牲饩,预申学士院撰诏书,及写赐目一纸,各请御宝(诏用书诏之宝,赐用锡赐之宝)。前一日,差内侍持赐。其诏例画撰进之日,谓如正月旦生,文意必叙岁首,而所画日则是去腊,殊不相应。某为直院,奏乞不拘进诏早晚,但实画生日于后。得旨从之,遂为定制。祖宗时,牲饩外又锡器币,往往就差子弟、姻戚持赐,欲其省费也。过江惟牲饩耳,米麫本色,羊准价,皆取之有司。酒则临安酝造,临时加以黄封。拜赐讫,与赐者同升厅,搢笏展读,就坐茶汤。书送钱十五千,从人三千,天章阁使臣、库子、快行,钱酒各有差。”[4]

周必大于南宋孝宗朝曾“两入翰苑,自权直院至学士承旨,皆遍为之”。其所著《玉堂杂记》,“凡銮坡制度沿革,及一时宣召奏对之事,随笔纪录,集为此编”[5]。其中所载,相当可信。据此,则北宋赐宰执生辰礼物,所赐群体包括宰执、亲王、使相、太尉等。所赐诏书,“预申学士院撰”。押赐时间,应于宰执生日“前一日,差内侍持赐”,或遣宰执子弟押赐,欲其省费。故《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十二日王雱蒙差押赐生日礼物,恰恰印证武英殿聚珍本《能改斋漫录》所载“十三日”为是。文渊阁、文津阁四库本书本《能改斋漫录》均讹“三”为“二”。

综上所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可为定论。